阳起石

【功效分类】

补阳

【性味归经】

性味:阳起石味咸,性温。

1、《本经》:“味咸,微温。”

2、《纲目》:“(入)右肾命门气分。”

3、《医林纂要?药性》:“咸、辛,温。”

归经:归肾经。

【功效主治】

1、《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肾经。”

温肾壮阳。主治 肾阳虚衰,阳痿,遗精,早泄,腰膝冷痹,宫寒不孕,带下,癜瘕,崩漏。

1、《本经》:"主崩中漏下,破子脏中血,癜瘕结气,寒热 腹痛,阴痿不起,补不足。"

2、《别录》:"疗男子茎头寒,阴下湿痒,去臭汗,消 水肿。"

3、《药性论》:"补。肾气精乏,腰疼膝冷,湿痹,能暖女子子宫久冷,冷癜寒瘕,止月水不定。"

4、《日华子》:"治带下,温疫,冷气,补五劳七伤。"

5、王好古:"补命门不足。"(引自《纲目》)

6、《医学入门?本草》:"能助人阳气,主男子下虚阳衰乏。"

7、《纲目》:"散诸热肿。"

8、《玉楸药解》:"治寒疝。"

【药理作用】

阳起石能增加血中矿物质,兴奋生殖系统功能。但有致癌性。

【用法参考】

温肾壮阳阳起石味咸性温,专人右肾补命门之火,故常用于 肾阳虚衰诸证。凡肾阳不足而致阳痿不举者,可单用碾成细末, 盐汤送服,如《普济方》治阴痿方;若与 巴戟天蛇床子肉苁蓉等合用,温助肾阳之力更强,如《圣济总录》阳起石丸;《本草求真》育龟丸,则与 蛤蚧附子五倍子等同用,治阳痿不孕。凡元气虚寒,精滑不禁,大便溏(大便不成型)泄者,可与钟乳粉、 附子制成丸剂,如《济生方》白丸;《临证偶拾》加减赞育丹,则以阳起石与 山茱萸、熟地、 菟丝子等补精益肾药同用,治阳痿、早泄。凡女子因命门虚寒,宫冷不孕者,可与熟地、 牛膝、 吴茱萸等同用,如《局方》阳起石丸。

【注意事项】

阴虚火旺者禁服,不宜久服。

1、《本草经集注》:“恶 泽泻、菌桂、 雷丸、蛇蜕皮。畏菟丝。”

2、《药性论》:“忌羊血。”

3、《纲目》:“下焦虚寒者宜用之,然亦非久服之物。”

4、《本草经疏》:“ 阴虚火旺者忌之。阳痿属于失志,以致火气闭密不得发越而然,及崩中带下由于火盛而非虚寒者,并不得服。”

【用量参考】

内服:煎汤3-5g;或人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附方】

1、治阴痿、阴汗。阳起石(煅),为末。每服二钱, 盐酒下。(《普济方》)

2、治元气虚寒,精滑不禁,大府溏泄,手足厥冷。阳起石(煅,研令极细)、钟乳粉各等分。共为细末,酒煮 附子末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饮送下。(《济生方》白丸)

3、治劳伤 虚损,下经衰竭, 肾气不固,精溺遗失,脏腑自利,手足厥冷,或脉理如丝,形肉消脱,或恶闻食气,声嘶失音。阳起石(火煅通红)、 附子(炮)、钟乳粉各等分。上为细末,和匀,用 糯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米饭送下,食前服。忌豉汁、羊血。(《局方》三建丹)

4、治冲任不交,虚寒之极,崩中不止,变生他证。阳起石(火煅红,别研,令极细)二两, 鹿茸(去毛, 醋炙)一两。上为细末, 醋煎艾汁,打 糯米和为丸,如桐子大。每服百丸,食前空心米饮下。(《济生方》阳起石丸)

5、治下元虚惫,遗泄白淫,手足冷,肌瘦,耳焦面黑。阳起石(煅)一两, 白芷、黄蜡各半两,生砒一分。为细末,以黄蜡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空心冷 盐汤或冷酒任下,微温亦可。服药后忌热 食少时。(《圣济总录》阳起石丸)

6、治妇人子脏虚冷,劳伤过度,风寒结搏,久不受胎,遂致绝子不产。阳起石(酒浸半日)二两, 吴茱萸(汤洗七遍,焙,微炒)三分, 熟地黄一两, 牛膝(酒浸)、 干姜(炮)、 白术各三分。上为细末,炼蜜和捣三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空心、食前温酒或温米饮下,日二服。若觉有妊即住服。(《局方》阳起石丸)

7、治伤寒四逆。阳起石、太阴玄精石、 硝石、 附子(炮)各等分。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至十丸,新汲水送下。汗出解。(《圣济总录》阳起石丸)

8、治丹毒。阳起石(烧,研末),新水调涂肿处。(《儒门事亲》阳起石散)


冬瓜子
田基黄
垂盆草
车前子
车前草
茵陈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