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

【功效分类】

平肝熄风

【中药毒性】

有毒,对肾脏有损害。

【性味归经】

性味:蜈蚣味辛,性温。有毒。

归经:归肝经。

【功效主治】

功效:中药蜈蚣有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与 全蝎的关系完全一样。息风止痉,与 全蝎是典型的相须为用。以抗惊厥为主要指标看是1+1大于2。2个各用0.5g,抗惊厥作用效果相当好。用于多种肝风内动证,包括小儿急惊风,尽管偏温,就是因为它息风止痉作用比 全蝎还强。攻毒散结。用于疮痈肿痛、瘰疬、痰核、瘿瘤。通络止痛。用于顽固的风湿痹证,顽固的头痛,对口眼歪斜、麻木偏瘫通络。与 全蝎比不同的就一点,蜈蚣的温燥毒烈性强于全虫或强于 全蝎,用时要注意,适合散剂。现在 全蝎药材质量很差,药材炮制是用 盐水来烫死 全蝎,这样保存时间长,又叫淡全虫,没 盐味。

如果 盐多还要去 盐。而现在有的人向里拌很多 盐,降低药材质量。更有甚的是让它临死前饿几天,然后喂水泥,所以它死后肚子里都是泥块。几乎不能用。有的人喜欢用蝎尾,尾节,有效成分是这里强,但是很浪费,其它的腹节也是有效的,只不过是作用稍缓和些。这是蜈蚣在临床上往往都用多少条。但称的时候都不去掉竹片,造成用量偏小,还混进了杂质。

1、息风止痉,用于痉挛 抽搐。蜈蚣辛温,性善走窜,通达内外,有比 全蝎更强的息内风及搜风通络作用,二者常相须为用,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痉挛 抽搐,如止痉散。经适当 配伍,亦可用于急,慢惊风、破伤风、中风口眼歪斜等证。

2、攻毒散结,用于疮疡肿毒、瘰疬结核。蜈蚣以毒攻毒,味辛散结。以蜈蚣同 雄黄、猪胆汁 配伍制膏,外敷恶疮肿毒颇佳,如不二散。与 茶叶共为细末,敷治瘰疬溃烂。若以蜈蚣焙黄,研细末,开水送服,或与 黄连、 大黄、生 甘草等同用,可治毒蛇咬伤。

3、通络止痛,用于风湿顽痹、顽固性头痛。蜈蚣亦有与 全蝎相似的搜风通络止痛作用,用于风湿顽痹,可与 防风、 独活、 威灵仙等祛风、除湿、通络药物同用。治疗久治不愈之顽固性头痛或偏正头痛,可与 天麻、 川芎、 白僵蚕等同用。

【药理作用】

蜈蚣除含毒性成分外,尚含脂肪油、胆甾醇、蚁酸及多种氨基酸。蜈蚣有抗惊厥及扩张血管,降血压作用。蜈蚣水浸剂对结核杆菌及多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并有促进免疫、抗肿瘤作用。

1、蜈蚣含两种类似 蜂毒的毒性成分,即组织胺样物质和溶血性蛋白质。其脂溶性成分含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尚含游离氨基酸和水解氨基酸、糖类、蛋白质及多种微量元素。蜈蚣水提液有明显的抗惊厥、镇痛作用,并能抗炎,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而消肿;对结核杆菌、多种皮肤真菌均有抑制作用。蜈蚣尚可提高巨噬细胞吞噬能力,抑制抗体生成而调节免疫功能;其水提物有阻止自由基连锁反应作用。蜈蚣对小鼠肉瘤、小鼠白血病模型有抑制作用;蜈蚣 水蛭注射液对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

2、蜈蚣研末吞服,气味较重,病人常致恶心,故可将其焙干,研粉,过筛,装入胶囊服用,既能保证疗效,又便于控制用量,避免中毒。

3、蜈蚣含有类似 蜂毒的毒性成分,可引起溶血及过敏反应。大剂量可使心肌麻痹,并抑制呼吸中枢。有溶血反应者,可见 酱油色尿及溶血性贫血症状。过敏反应者,可见全身过敏性皮疹、瘙痒,甚则引起过敏性休克。

4、蜈蚣经烘焙后,其毒性物质被破坏,毒性降低。故内服蜈蚣,以炮制品为宜。

要和前面的 防风、白花蛇、 胆南星、 蝉蜕、 天南星、 白附子对照使用。

【用法参考】

1、用于多种肝风内动证。蜈蚣有类似 全蝎的息风止痉之效,且作用和温燥毒烈之性更强,二者常相须为用。治小儿急、慢惊风,破伤风等所致痉挛 抽搐,其 配伍应用与 全蝎相同。

2、用于痈肿疮疡,瘰疬痰核等。蜈蚣攻毒散结之力强,外敷为主,亦可内服。其应用 配伍原则亦与 全蝎相同,且常同用。

3、用于风湿顽痹,顽固性偏正头痛,口眼喎斜。蜈蚣亦有与 全蝎相似的通络止痛之效。治以上诸证除二药同用外,用于风湿顽痹还宜与祛风除湿,通络止痛药物 配伍。治顽固性偏正头痛,还宜与祛风、活血、止痛之品同用。治口眼喎斜,宜与祛风、通络药 配伍。

【注意事项】

蜈蚣有毒,用量不宜过大,孕妇忌服。

【用量参考】

煎服,l~3g;研末吞服,每次0.6~lg。外用适量,可研末用或油浸涂敷患处。


鸡冠花
藕节
檵木
小蓟
大蓟
地榆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