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分类】
凉血止血
【中药毒性】
有毒,具有肝毒性。
【性味归经】
性味:地榆味苦、酸、涩,性微寒。
归经:归肝,胃、大肠经。
【功效主治】
功效:中药地榆有苦寒清降性强,广泛用于多种血热妄行的吐血、咯血、衄血、便血、痔血、血痢、崩漏等。但它苦寒清降或沉降的性质在这类药中比较明显。所以主要用于下焦的血热妄行、便血、痔疮 出血、血痢、崩漏等偏下的热邪盛的,古代用它15-30g 醋煎,对崩漏有效。炒用后收敛性较强,不管有无热象内服外用对 出血证都较好,所以有的说它凉血止血又收敛止血,生用凉血止血,炒收敛止血。清热解毒,解毒敛疮,促进疮痈肿痛的消散,内服外用但外用多些,敛疮主要外用,内服无效,近年来常用于烧伤、烫伤,是用的清热解毒和敛疮作用,也用于湿疹、湿疮,但大面积不能大剂量使用,因为它含水解型的鞣质,通过破损皮肤进入体内,肝脏分解时形成肝脏毒,药物性肝炎。实际上大面积什么药都不宜用。
1、凉血止血,用于各种热性 出血证,如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崩漏及血痢等。地榆味苦而带酸涩,性属寒凉,善入血分,有凉血泄热、收敛止血之功。然地榆性沉降而走下焦,尤宜于下焦血热所致的便血、痔血、血痢、崩漏等。治便血、痔血,常配 槐花同用,治崩漏,常配生地、 黄芩、 蒲黄等。治血痢,则配 黄连、 木香等。
2、解毒敛疮,用于烫伤、湿疹及疮疡痈肿等。地榆能泻火解毒敛疮,常作疡科外治之用,为治烧烫伤之要药,可单味研末 麻油调敷,或配 大黄粉,或配 黄连、 冰片用之,可减少渗出,减轻疼痛,促进愈合。治湿疹及皮肤溃烂,可以地榆浓煎,纱布浸药外敷,亦可配煅 石膏,枯矾研末,撒于患处,或和凡士林调膏外涂。治疮疡肿毒,可单用煎汁温洗或湿敷,或配 清热解毒药同用。
【药理作用】
地榆含地榆糖苷I、Ⅱ,地榆皂苷A、B、E,鞣质。可缩短出凝血时间,并能收缩血管,故有止血作用。对实验性烫伤有治疗作用。体外抑菌试验对金葡菌、绿脓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人型结核杆菌以及某些致病真菌均有作用。
地榆主要含有三萜及其它甙:地榆糖甙Ⅰ、Ⅱ、Ⅲ等,并含 没食子酸类鞣质及缩合鞣质, 没食子酸,鞣花酸等。可缩短出凝血时间,并能收缩血管,故有止血作用; 对实验性烫伤有治疗作用;体外抑菌试验对金黄色 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人型结核杆菌以及某些致病真菌均有作用;并有抗炎、抗实验性腹泻、镇静等作用。
【用法参考】
;1.用于吐血、咯血、衄血、便血、痔血、血痢及崩漏等各种血热 出血证。地榆生用,性苦寒沉降,长于凉血止血,尤宜于下焦血热所致的便血、痔血、血痢及崩漏。单用或同 醋煎服。复方中,如治便血、痔血,常与 槐花同用;治血痢,可配清热解毒止痢之品;治崩漏,又多与凉血止血固崩之品同用。炒后凉血之力减弱,而以收敛止血为主。其外用亦有较好的止血效果。
;2.用于水火烫伤、湿疹及痈肿等。地榆既能清火解毒,外用又善收湿敛疮,为治烧烫伤及湿热疮疹之要药。可单用研末 麻油调敷,或 配伍其他善治烧烫伤的 清热解毒药物,如 大黄、 虎杖之类。地榆对烧烫伤能使创面渗出减少,疼痛减轻,愈合加速(但不宜大面积使用)。对湿疹或皮肤溃烂,可以地榆浓煎,纱布浸药汁外敷;亦可配煅 石膏、枯矾研末外掺。治疮痈肿毒,可与 清热解毒药 配伍内服或外用皆宜。
【注意事项】
地榆性凉酸涩,凡虚寒性的便血、下痢、崩漏及 出血有瘀者慎用。对于大面积烧伤,不宜使用地榆制剂外涂,以防其所含水解型鞣质被身体大量吸收而引起中毒性肝炎。
【用量参考】
煎服,10~15g;外用适量。生地榆凉血解毒止血力强,炒炭后,以收敛止血为主。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