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苓汤(《温病条辨》)

半苓汤,中医方剂名。出自《温病条辨》卷二。具有苦辛淡渗,运脾除湿之功效。主治湿阻中焦,痞结胸满,不饥不食。

组成

半夏(15g),厚朴(9g),茯苓(15g),通草(24g),黄连(3g)。

用法用量

古代用法:用水1200ml,煮通草成800毫升,再入余药,煮成300ml,分3次服。

功用

苦辛淡渗,运脾除湿。

主治

湿阻中焦,痞结胸满,不饥不食。

方义

此方用半夏燥湿运脾,恢复脾运;厚朴醒脾化湿,行气除满;茯苓通草通调水道,导湿下行;稍佐黄连燥湿和脾,清其郁热,合而用之,体现苦辛淡渗,运脾除湿之法。方中通草用量最重,是欲藉此甘淡渗湿而不伤脾,令湿有外出去路;黄连用量最轻,是欲藉此苦以燥湿,并微清其热。

运用

本方有化胃和湿之功效,用于寒湿阻滞中焦所致痞满、纳差、呕逆等,今用于胃手术后苔白腻,伴有呕恶,腹胀纳呆、便秘或腹泻等术后反应有效。

加减化裁

脾虚者去黄连加白蔻;呕恶加藿香、苏梗;纳差加山楂鸡内金、炒谷芽麦芽

重要文献摘要

、叶霖:“太阴湿满,舌苔多白厚黏腻,或中见灰黑而滑,其满在心下胃脘,较阳明实满不同,治宜苦温开之,如苍术厚朴、二陈之属。若热湿阳郁夹痰固结痞满,按之而痛,始可仿半夏泻心、小陷胸法治之。云太阴寒湿,断非寒凉可愈。”

2、吴鞠通:“半夏、茯苓培阳土,以吸阴土之湿,厚朴苦温以泻湿满,黄连苦以渗湿,重用通草,以利水道,使邪有出路也。”


明目地黄丸(《审视瑶函》)
耳聋左慈丸(《小儿药证直诀》)
耳聋左慈丸(《重订广温热论》)
月华丸(《医学心悟》)
菊晴丸(《审视瑶函》)
四物五子丸(《审视瑶函》)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