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二越婢一汤(《伤寒论》)

桂枝二越婢一汤[伤寒论]

桂枝越婢汤[内台方议]

桂枝二越婢一汤[古方选注]

组成

桂枝3克、芍药3克、麻黄3克、炙甘草各3克,大枣2枚,生姜5克,石膏5克。

功用

《伤寒论讲义》:微发其汗,兼清里热。

主治

太阳病,发热恶寒,脉微弱者。

方论选录

①《内台方议》:此汤亦即桂枝麻黄各半汤中减杏仁石膏也,杏仁能发汗,去之;石膏能去虚热,故加之。②《古方选注》:桂枝二越脾一汤,治脉微无阳。无阳者,阳分亡津之剂,故于桂枝汤照原方用四分之二以和阳,越婢汤照原方用四分之一以行阴。行阴者,发越婢气而行胃中之津,俾阳和津生而脉复,因其病在阳,故有阳用二、阴用一之殊。③《伤寒贯珠集》:本无热证而加石膏者,以其人无阳,津液不足,不胜桂枝之任,故加甘寒于内,少变辛温之性,且滋津液之用。而其方制之小,示微发于不发之中。④《金鉴》:桂枝二越婢一汤,即大青龙以杏仁易芍药也。名系越婢辅桂枝,实则大青龙之变制也。去杏仁恶其从阳而辛散,用芍药以其走阴而酸收。以此易彼,裁而用之,则主治不同也。以桂枝二主之,则不发汗,可知越婢一者,乃麻黄、石膏二物,不过取其辛凉之性,佐桂枝二中和表而清热,则是寓发汗于不发之中,亦可识也。用石膏者,以其表邪寒少,肌里热多,故用石膏之凉。佐麻、桂以和其营卫,非发营卫也。

参考文献

彭怀仁编《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下册》,南京中医药大学,1999,P1481;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组成

桂枝、芍药、麻黄、炙甘草各3克,大枣2枚,生姜5克,石膏5克。

用法

煎服法同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方解

桂枝汤二越婢汤一合之,治桂枝汤证多而越婢汤证少者。

仲景论述解析

《伤寒论》第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解析:太阳病,还发热恶寒,但热多寒少而脉微弱,为外邪已衰,病有欲愈之象,虽无汗,但体表已无充盈的津液,故谓此无阳也。这里所说的不可发汗,是说不可用麻黄汤大发其汗的意思,宜与桂枝二越婢一汤解肌透表即治。按:这里要特别注意无阳的含义,前麻黄汤条的阳气重和本条的此无阳,正好对照互参,便不难理解阳气是指什么。注家谓阳气重是阳热,实非。前者为津液充实于体表,故脉应之紧,须以麻黄汤发其汗。而此为津液不足于外,故脉应之微弱,故宜本方轻以解之。以上三方药量极轻,均为外邪还不了了的轻证而设,不可不知。

临证思考

浮肿患者表现出桂枝汤证明显,而感烦躁、口干者,可试用本方。

辨证要点

桂枝汤证多,越婢汤证少者。


栝楼桂枝汤(《金匮要略》)
华盖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温肺汤(《证治准绳》)
紫菀汤(《医方集解》)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金匮要略》)
六味汤(《喉科秘旨》)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