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
茯苓、桂枝(去皮)各四两(12?30 g),甘草(炙)三两(6?10 g),五味子半升(10?15 g)。
用法
水煎温服。歌诀:苓桂五味甘草汤,桂枝甘草味苓镶,咳逆上气痰饮重,解表化饮是良方。
方解
本方也是桂枝甘草汤变化而成。茯苓加强利尿逐饮,五味子治咳逆上气,两味加于桂枝甘草汤中,治疗桂枝甘草汤证见咳逆上气者。
仲景论述解析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36条: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解析:本条是承继"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一条而说。青龙汤下已,是说服下小青龙汤后,原有的症状没有了。多唾、口燥,是服小青龙汤使寒饮欲解的症验。但支饮重证多不是一击即退,今寸脉沉而尺脉微,仍属饮盛里虚的反映。手足厥逆,即因水气冲逆所致。气从小腹上冲胸咽,即发作性的上冲症状。手足痹,是由于血虚。其面翕热如醉状,为有虚热上蒸。气冲休止,则水饮因复下流阴股,故亦不出现眩冒。气冲发作,则水饮伴随上逆,故又出现小便难而眩冒,因此用苓桂五味甘草汤先治其气冲。
临证思考
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肺心病等常见本方证。不论是否服过小青龙汤,只要是外寒里饮气上冲、眩晕明显者,皆可考虑选本方。
辨证要点
苓甘五味姜辛夏汤(《金匮要略》)
平胃散(《简要济众方》)
柴平汤(《景岳全书》)
不换金正气丸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一加减正气散(《温病条辨》)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