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金匮要略》)

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方

组成

茯苓12克,炙甘草9克,细辛9克,干姜9克,五味子14克,半夏15克,杏仁15克。

用法

水煎温服。

方解

本方是由苓甘五味姜辛夏汤加杏仁而成。杏仁温化寒饮、降逆止咳,这里主要用其逐水气,故本方的适应证是苓甘五味姜辛夏汤证而有浮肿者。

仲景论述解析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39条: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解析:本条是接前第38条而说,服苓甘五味姜辛夏汤后,则水饮去而呕即止,因患者身体浮肿,故加杏仁治疗。值得注意的是,本证是水饮外溢的浮肿,一般多用麻黄发表行水,但患者有手足痹血虚证,故不用麻黄而用杏仁。如果误用麻黄发汗,则加重血虚,使患者出现厥逆,这是因为麻黄损伤了人体津液的缘故。按:这里又出现"发其阳",从文义上看,就是发其津液。夺汗则亡血,故血虚者不可发汗(发其阳、津液),麻黄尤当严禁。由本条说明,可知杏仁有代麻黄以驱水气治浮肿作用。

临证思考

本方应用与苓甘五味姜辛夏汤相似,而以见头面、四肢浮肿为辨证要点。

辨证要点

苓甘五味姜辛夏汤证( 咳而胸满、吐稀白痰、头晕呕逆者)兼见头面、四肢浮肿者。

验案

黄某,女,38岁,1966年2月12日初诊。咳嗽已半月不愈,咳吐白痰,咽痒胸闷,口干不思饮,鼻流清涕,颜面浮肿,大便溏稀,日1-2次行,舌苔白腻,脉滑右寸浮。此属寒饮内盛,外溢于表之证,治以温中化饮,稍佐解表,与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茯苓12克,炙甘草10克,细辛6克,干姜6克,五味子10克,清半夏12克,杏仁15克。结果:上药服一剂咳即止,三剂后浮肿消,他症也渐好转。


解毒养阴汤(《中医皮肤科》)
养阴清热汤(《中医急诊学》)
石斛夜光丸(《原机启微》)
明目地黄丸(《审视瑶函》)
耳聋左慈丸(《小儿药证直诀》)
耳聋左慈丸(《重订广温热论》)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