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
防己10克,黄耆12克,炙甘草5克,白术8克,生姜8克,大枣3枚。
用法
水煎温服。
方解
本方与防己茯苓汤虽均主水气浮肿,但本方无桂枝、茯苓,故不治气冲肉瞤。因有白术、生姜、大枣,增量黄耆,则治胃虚于里而气更不足于外,见身重、汗出恶风的证候者。
仲景论述解析
《金匮要略·水气病》第20条: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耆汤主之。解析:脉浮为病在外,身重为有湿,表虚不固,故汗出而恶风。此风水是表虚湿停,故用防己黄耆汤固表解表利水。按:此脉浮汗出恶风,有似桂枝汤证,是由于表虚不固,故重用黄耆补虚即治。又此恶风极其敏感,虽居密室亦感风寒的来袭,与桂枝汤证亦易区别。《金匮要略·痉湿喝病》第22条: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耆汤主之。解析:解同上。《金匮要略·水气病》附方:《外台》防己黄耆汤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解析:表无他病,指无头项强痛、身疼痛等表证言。水气集中于下体部,故但下重,从腰以上无异于平时,故谓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以至两下肢难以屈伸者,本方治之。
临证思考
本方证与防己茯苓方证近似,虽有风水和皮水称谓不同,但都有表虚不固证,本方较重故黄耆用量大。皮水有皮肤聂聂动而用茯苓,本方证无则不用茯苓,而用白术利水。以是可看出两方的特点。
辨证要点
脉浮、汗出恶风、身重、身肿下肿重者。
验案
姚某,男性,23岁,病历号183376,初诊日期1965年12月11日。1965年5月发现肾小球肾炎,服激素治疗未能治愈,近仍乏力,纳差,心悸,双下肢浮肿,口干思饮,汗出恶风,苔白腻,脉细弦滑。尿常规:比重1.020,蛋白(+++),白细胞1-3,红细胞15-20。证属里有水饮,外有表虚营卫不和,治以固表利水,与防已黄耆汤:防己10克,生黄耆12克,炙甘草6克,苍术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结果:上药服三剂,小便增多,双下肢肿减,汗出减少。继加减服用1个月,浮肿消除,惟感乏力,查尿常规:尿比重1.016,尿蛋白(+),白细胞0-1,红细胞1-10,再继续随证治之。3个月后查尿蛋白为(+)。防己黄芪汤来源:《金匮要略》组成:黄芪(15) 防己(12) 甘草(6) 白术(9) 用法:水煎服。功用:益气去风,健脾利水。主治:风湿性关节炎,肾性水肿及胃肠功能紊乱引起的腹泻等。药理作用:临床运用:水肿,肾积水,下肢肿痛等。防已黄芪汤《金匮要略》
组成
防已12克 黄芪30克 白术10克 甘草(炙)3克 生姜4片 大枣2枚
功用
益气祛风,健脾利水。主治风水,症见肢体浮肿、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舌淡红苔白、脉浮属表气不固,外受风邪,水湿郁于经络者。
配伍
方中黄芪补气固表,防已祛风行水,二药相伍,补气利水。防已得黄芪则利水而不伤正,黄芪得防已则固表而并能祛风;白术健脾胜湿,与黄芪相配,益气固表之力更大;生姜、大枣辛甘发散,既调和营卫以祛风邪,又鼓舞脾肠以运脾湿。炙草调和诸药,但对水湿郁于经络者,本品实为可用可不用之品。
运用
1.风湿痹证兼表虚,症见肢节疼痛、麻木、身重、汗出恶风、舌淡苔白,脉浮大者,亦可用本方治之。2.湿脚气,症见下肢浮肿、软弱无力、小便不利、苔白滑、脉浮缓属表气不固,水湿下注者,亦可用本方治之。3.急性肾炎、慢性风湿性关节炎急性发作、特发性水肿、肺气肿合并感染、风湿性心脏病等见有水肿或关节痛属表气不固,外受风邪,水湿郁于经络者,均可用本方治之。防已茯苓汤《金匮要略》即防已黄芪汤去白术、生姜、大枣,加茯苓、桂枝而成,功效温阳化气,补气利水。主治表虚受邪,水气在皮肤中,症见四肢浮肿、汗出恶风、肌肉轻微跳动者。本方与防已黄芪汤均有补气利水之效,均可用于水肿属风水者。但防已黄芪汤兼能健脾固表;防已茯苓汤则兼能温阳化气,利水之力较强。
苍附导痰丸(《叶天士女科诊治秘方》)
大补元煎(《金匮要略》)
大黄黄连泻心汤(《伤寒论》)
黛蛤散(《卫生鸿宝》)
丹栀逍遥散(《女科摄要》)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伤寒论》)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