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桂术甘汤属于祛湿剂,温化水湿。
是心脾阳虚引起的,水气上逆。脉是沉紧的或沉弦的,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曰:“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沉脉主水,紧脉主寒。
水寒之邪上冲于胸中,当利为主。这才有了茯苓为君,主利水,桂枝温振心阳,平冲降逆为辅,既然是脾虚为主,用白术健脾补脾,以土克水,以绝其源。桂枝与甘草,记得桂枝甘草汤吗?辛甘发散为阳,心阳一通,肺可治节,通调水道,水就从三焦出去了。
苓桂术甘汤方
Decoction of Poria,Cinnamomi,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 and Glycyrrhizae
(from Synopsis of Golden Cabinet)
组成
用法
水煎温服。歌诀:苓桂术甘痰饮主,桂枝甘草加苓术,气冲胸满头眩晕,解外化饮同时除。
方解
本方是桂枝甘草汤加茯苓、白术而成。苓术功在利尿逐水,加于桂枝甘草汤中,则解表同时利水,故本方用于桂枝甘草汤证而里有水饮、小便不利者。
仲景论述解析
《伤寒论》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解析:太阳病伤寒证,治疗宜用麻黄汤类方发汗,如用吐法或下法,都属错误的治疗。当表不解时易出现气上冲胸症状,如果里有水饮,水饮伴随冲气上犯,则易出现心下逆满、起则头眩等症。脉沉紧为寒饮在里的反映,就是表证已解,也不可再发汗,如果错误地发汗,则势必动及经脉,造成身为振振摇的剧变。无论是否发汗,出现这种证时,都可用苓桂术甘汤治疗。按:平素有水饮的人,若患外感而误施吐下,更容易使表不解气上冲,水伴随气冲上犯,而产生气上冲胸、心下逆满、起则头眩等症,即本方证的主证。此时用本方解外邪、降气冲、逐水饮治疗,则证自解。如误用发汗的方药,不但表不解,而且激动里饮,更使患者出现身为振振摇的症状,这种情况还是宜用本方治疗。
《伤寒论》第160条: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解析:此即上条重出,前条说脉沉紧,是指发汗前,本条说脉甚微,则是指发汗后。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虽然也属气冲饮逆的证候,但与发汗前比更加严重。经脉动惕,即前条所称身为振振摇的互词。久而成痿,是说此证若不速治,日子长了将成为肢体不用的痿证。按:此条虽未提出治疗方药,但据所述,当肯定是苓桂术甘汤。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16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解析:痰饮,在《金匮要略》有专篇论述,可细读自明。这里的心下有痰饮,即指胃中有停饮。胸胁支满、目眩亦是水气上冲的证候,这是苓桂术甘汤的适应证。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17条: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金匮肾气丸亦主之。解析:《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12条说:"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短气是胃有微饮的证候。这种微饮,用利小便的方法治疗,饮从小便排出则愈,适用苓桂术甘汤治疗。当有金匮肾气丸证时,亦可用金匮肾气丸治疗。按:因微饮出现短气,可见于苓桂术甘汤方证,亦可见于金匮肾气丸方证,因此临床遇到微饮短气,要细辨是苓桂术甘汤方证,还是金匮肾气丸方证。不是说任取一方都可,要注意。
临证思考
本方治疗头晕目眩确有良效,但如果无气冲之候者则不验。心下逆满、气上冲咽喉、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胸、胸胁支满等皆气冲之候,宜注意。当然眩晕属实热者更不能用本方。
辨证要点
头晕目眩、短气、小便不利气上冲者。
验案
刘某,女,19岁,1977年10月3日初诊。2个月来耳鸣耳聋,鸣甚则头眩,舌苔白,脉沉细。此属水饮上犯之证,与苓桂术甘汤:桂枝10克,茯苓18克,苍术10克,炙甘草6克。结果:上药连服八剂,耳聋好转,头已不晕,耳鸣大有好转。原方增桂枝为12克、茯苓为24克,又服六剂痊愈。苓桂术甘汤来源:《金匮要略》组成:茯苓(12) 桂枝(9) 白术 甘草各(6)用法:水煎服。功用:温化痰饮,健脾利湿。主治:心血管疾病,肾病综合征,美尼尔综合征,支气管哮喘,消化系统疾病等。药理作用:临床运用:呼吸系统疾病,眩晕,眼科,男、妇、儿、皮肤疾病等。
枇杷清肺饮(《中医皮肤科》)
廓清饮(《景岳全书》)
导水茯苓汤(《奇效良方》)
千金鲤鱼汤(《千金要方》)
瞿麦散(《奇效良方》)
滑石散(《备急千金要方》)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