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主症:口舌生疮,唇、齿龈肿痛,胃脘灼痛。
副症:吞酸嘈杂,食入即吐,口臭,大便秘结,渴喜冷饮。
舌脉指纹:舌苔黄,脉滑数。
【诊断要点】
(1)必须具备主证。
(2)具备副症中任何两项及典型舌脉指纹。
【证候分析】
足阳明之脉入上齿,出挟口环唇,故胃火上炎,循经上犯口,唇、舌、齿龈诸部位,则口舌生疮,唇、齿龈肿痛。热炽于胃,胃腑络脉气血壅滞,故胃脘灼痛,吞酸嘈杂,挟胃气上逆,食入即吐;胃热耗津灼液,则渴喜冷饮;胃中浊气上泛,则常口臭;热盛耗津大肠失润则大便秘结,小便化源不足,则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指纹紫皆实热证的表现。
【治疗法则】
清胃解毒。
【代表方剂】
清胃散、凉膈散。
【方药加减】
口疮:口舌虫疮,甚则满口赤烂,并伴有口臭,便干或便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治用凉膈散酌加黄连。
重龈:可禁齿龈肿如水泡,疼痛难忍,外治用冰硼散,内服清胃散。
牙痈:可见上下牙床肿痛,流脓,满口臭秽,治用凉膈散加生石膏,知母、升麻,频频含咽。
马牙:要儿在未生牙前,牙龈上出现米粒大乳白色或乳黄色小硬块,令齿龈胀痒,疼痛,伴摇头,烦躁,拒食,啼哭,局部搽以冰硼散;内服清胃散。
鹅口:证见面赤唇红,口腔两颊粘膜及舌上白屑满布,周围红晕,蔓延迅速,波及口唇,齿龈,软硬腭,舌上等处,甚则可延及咽喉或气道,引起呼吸不利,烦躁不宁,哭闹不安,流涎拒食,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尖红赤,苔黄脉数,指纹紫滞,方选消胃散酌加黄芩、山栀、石膏等药。
【类证鉴别】
小儿心胃火盛证与小儿胃火上炎证:两窍因火邪为患,所不同者,心开窍于舌,故临证除见口唇生疮、牙龈肿痛等症外,尚有心悸不安、不寐,吐舌弄舌或重舌,这些是胃火上炎证所没有的。另胃火上炎其病性,病位、重在上炎,故口舌生疮、唇齿龈肿痛均较心胃火盛为重,亦为分辨两证的要点。
小儿肝胃火盛证与小儿胃火上炎证:二者同是里热实证,肝胃火盛证除有口舌生疮,齿龈肿痛,口臭,便秘,尿赤等胃火症状外,必兼有患儿烦躁易怒,或哭闹无常,目赤红肿,羞明流泪,脉弦数等肝经实火证的表现,这不同于单纯胃火止炎而表现出口舌症状。
【现代研究】 ‘
中医对小儿胃火上炎,口疮采用清热解毒,通便泻火的治疗方法,据现代药理研究,这二类药物均有广谱抗菌,抗病毒作用,抗炎作用及解热作用,同时清热解毒之药物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和持异性免疫功能,增强机体对感染的代偿,适应和修复功能,所以中医对实火口疮有突出的疗效。
少阴寒邪犯咽证(半夏散及汤证)
少阴阳虚滑脱证(人参四逆汤证)
太阳阳虚表卫不固证(桂枝加附子汤证)
太阳胸阳不振证(桂枝去芍药汤证)
太阳阳明犯胃上逆证(葛根加半夏汤证)
热痞表阳虚证(附子泻心汤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