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主症:心下痞满,按之柔软而不痛,恶寒汗出。
副症:心烦,不发热。
舌脉:舌尖红,苔白或舌淡红苔微黄,脉关上浮而尺脉沉迟。
【诊断要点】
(1)必须具备主症。
(2)具备主症加典型舌脉。
【证候分析】
心下痞当属热症,邪热内陷,聚在心下,故见痞闷,恶寒汗出,非表邪不解,而是卫外之阳有所虚损,阳虚则不能温分肉,实皮肤,肥腠理,司开合,故见恶寒汗出。
【治疗法则】
泄热消痞,扶阳固表。
【代表方剂】
附子泻心汤。
【方药加减】
胃脘痛:临床表现为胃脘胀满,按之疼痛,呕恶,舌苔黄,脉浮滑,可依本方合小陷汤。
【类证鉴别】
热症兼表阳虚证与热痞兼表不解证:二者皆有心下痞、恶寒的症状。但前者以恶寒汗出、心烦、无热为主症,后者则以恶寒发热,无汗、身疼痛、脉浮为主症。二者同中有异不难区别。
热痞兼表阳虚证与寒热互结痞证:二者均以心下痞为主症,又均具寒热错杂的病机。前者病变重点在于心肾水火阴阳升降失常,火郁于上则见心烦,关上脉浮,阳虚于下,不能温煦固护肌表,故见恶寒,汗出而尺脉沉迟。后者因脾胃失和,升降失常所引起。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气不升,所以下利,胃气不降,所以呕恶。脾运不健,则痰饮内生。痰气交阻,气机升降不利,亦是心下痞形成的主要原因。由此可以鉴别。
【现代研究】
松本一男先生常用此方治疗自律性神经失调症,其症状常表现为全身疲劳感,头痛,怕冷,颜面浅黑,便软,心下痞硬,失眠等。当服用本方后一般可在1~2周后症状得以改善或治愈
(《汉方临床》1982年7月)
水饮食滞痞证(生姜泻心汤证)
寒湿困脾证
脾肾阳虚证
肝阴虚证
热入营血证
肝火上炎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