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主症:脘腹痞闷,食少便溏,泛恶欲吐,口粘乏味,头身沉重。
副症:脘腹隐痛,面色晦黄,或见黄疸而其色晦暗,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或妇女白带过多。
舌脉:舌淡胖,苔白腻,脉缓。
【诊断要点】
(1)具备主症及典型舌脉者。
(2)具备主症2项,副症1项以上及典型舌脉者。
【证候分析】
脾为太阴湿土,喜燥而恶湿。
故凡冒雨涉水,居处潮湿,或过食生冷,遂使寒湿内侵,或内湿素盛,中阳被困,以致寒湿内生。同类相招,脾为寒湿所困,运化失司,升降失常,故脘腹痞闷,重则作胀疼痛,食少便溏,泛恶欲吐,口粘乏味。
寒湿滞于经脉,阻塞气机,淸阳失展,故肌体沉重,头重如裹。
脾为湿困,生化不足,气血不能外荣,故面色晦黄。
寒湿阻滞,气机不畅,肝胆疏泄失职,胆汁外溢,故见黄疸。
寒湿属阴,阴主晦,故黄色晦暗如烟熏。
阳气被寒湿所因,不能温化水湿,湿泛肌表,故肢体浮肿,小便短少。
寒湿渗注于下,故妇女可见白带量多。
舌淡胖,苔白腻,脉濡滑皆为寒湿内盛之象。
【治疗法则】
温中化湿。
【代表方剂】
平胃散、藿香正气散、胃苓汤。
【方药加减】
泄泻:其特点是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泛恶呕吐。或兼恶寒发热,头身困重,肢体酸痛,苔薄自或白腻,脉濡缓。兼外感表证者,治用藿香正气散芳香化湿,解表散寒;无外感表证者,治用胃苓汤以健脾燥湿,淡渗分利。
黄疸:以身目发黄,黄色晦暗为主症。发病缓慢,病程较长,伴脘闷纳呆,泛恶欲吐,食后腹胀,神疲畏寒.,大便不实,小便色黄,舌淡苔白腻,脉濡缓等症。治用茵陈术附汤可加茯苓、泽泻利湿之药。若腹胀苔厚者,去白术、甘草,加苍术、厚朴以燥湿消胀
【类证鉴别】
脾气虚证与寒湿困脾证:二者皆病在脾,均可出现面色萎黄,食少纳呆,腹胀便溏等症,但前者纯系虚证,以消化吸收功能减退和气虚证共见为判断依据,故除上述共症之外尚兼有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舌淡脉弱等气虚常见症;后者有虚有实,以实为主。以脾运化功能发生障碍和寒湿中遏的表现为审证要点,寒湿内盛为其主要矛盾,故肢体浮肿,或发阴黄,苔白腻,脉濡缓等寒湿中遏之证为主要特征。
脾阳虚证与寒湿困脾证:二者均有脾失健运,寒象和湿阻的表现,而且常互为因果,皆可见纳呆食少,腹痛喜暖,泄泻水肿等症。但两者的重点不冋:脾阳虚证,重在阳虚失运,寒湿内生,病程较长,以虚象为著,故临床表现以脘腹冷痛,喜溫喜按,畏寒肢冷,肢倦神疲,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阳虚阴盛之症。寒湿困脾证,重在寒湿内侵,中阳受困,病程较短,以实证为主,故临床表现以院腹痞闷,泛恶欲吐,口中粘腻,头身沉重,苔白腻,脉濡缓等寒湿中退之症为主要特征。
肾虚水泛证与寒湿困脾证:二证均可致水肿,肿势以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小便短少。鉴别的要点是:前者关键是肾阳虚,不能化水,故水肿的程度较重,常是全身浮肿,两足内踝尤剧,甚则水气凌心射肺引起心悸咳喘,同时伴极膝冷痛,形寒肢冷等肾阳虚的一般见证,后者的关键在脾阳不振,运化失职,寒湿内盛,水肿较前者为轻,同时兼有纳呆食少,脘腹痞闷,泛恶欲吐,头身沉重,大便溏泻等脾失健运的一般见证。
痰迷心窍证
痰火扰心证
痰热壅肺证
寒饮停肺证
脾虚痰湿证
脾湿肝郁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