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寒饮停肺证,饮邪客肺证, 饮邪犯肺证, 肺寒饮停证,寒水射肺证
【症状】
寒饮停聚于肺,肺失肃降,以咳嗽气喘,或哮鸣有声,胸部紧闷,吐稀白痰涎,苔白滑,脉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病机】
水寒射肺证是指寒邪和水气侵犯肺脏而出现的肺气失宣,寒水逆阻等临床表现的概称。多由宿罹痰饮或水肿、复感寒邪,寒邪引动水饮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
咳嗽气喘,痰涎多而稀白,面色苍白或晦暗,形寒肢冷,甚则胸满息促,不能平卧,头晕目眩,面目浮肿,苔白腻,脉濡缓或滑。
水寒射肺证常见于"饮证"、"水肿"、"癃闭"、"喘证"等疾病中。
本证通常应与"水气凌心证"、"肾阳虚水泛证"、"寒痰阻肺证"相鉴别。
见于: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渗出性胸膜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心功能不全等。
【中医病机】
寒饮停聚于肺,肺失肃降。本证为寒实之证,或阴虚阴寒之证,为临床上常见的急重证候。多由宿罹痰饮或水肿,复感寒邪,寒邪引动水饮所致。因饮邪犯胸肺,肺气上逆;或饮停胸胁,水邪迫肺;或肾阳虚衰,水气上逆于肺而出现痰饮、水肿、喘证等疾病。证多属本虚标实、阳衰阴盛之候,病之本虚责之脾肾,病之标实则因胸肺停有水饮。
【体征】
咳逆喘满不得卧,痰吐白沫量多,往往经久不愈,天冷受寒加重,甚则引起面浮胕肿;或咳唾引痛,咳唾、转侧及深呼吸时胸痛加重,胁痛势较初期减轻,而呼吸困难加重,不能平卧,或仅能偏卧于一侧,病侧肋间胀满,甚则可见胸廓隆起;或面浮身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气粗喘满,倚息不得卧。伴怯寒畏冷,胸闷,口不渴。苔白腻而沿,脉濡缓或滑或弦紧。
【中医治疗】
温肺化饮,温补肿肾,逐水祛饮。
(一)内服方药:
(1)小青龙汤加减:麻黄10克、桂枝6克、干姜6克、细辛3克、半夏10克、茯苓15克、甘草6克、五味子6克、白芍10克。本方适用于外寒内饮之溢饮、支饮、哮证、喘证患者。
(2)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肉桂6克、附子10克、山茱萸10克、山药15克、泽泻10克、茯苓24克、白术10克、车前子15克、生姜3片、白芍10克、牛膝10克。本方适用于肾阳虚衰,水邪上凌犯肺之水肿诸症。上药水煎,取汁300毫升,分2次口服,日1剂。
(二)加减变化:若喘咳痰多,可基本方(1)加杏仁10克、苏子10克、白前10克、橘皮10克;若肢体浮肿明显,尿少,可加猪苓15克、泽泻10克;若郁久化热,伴发热,烦躁,苔白兼黄,可加石膏以清内热;若饮多寒少,外无表证,喘咳痰盛不得息,可加葶苈子15克、白芥子10克、莱菔子10克、陈皮10克。若饮停胸胁,症见咳唾引痛,但胸胁痛势较初期减轻,而呼吸困难加重,咳逆气喘息促不能平卧,或仅能偏卧于停饮的一侧,病侧肋间胀满,甚则可见偏侧胸廓隆起,舌苔薄白而腻,脉沉弦或弦滑,宜逐水祛饮,甘遂、大戟、芫花等量为末,装入胶囊,从0.5克至3克递增,空腹顿服,或去芫花加白芥子为丸,宜小量递增,连服3~5日,必要时停二、三日再服。同时可用川椒目10克、瓜蔞10克、葶苈子10克、桑白皮10克、苏子10克、半夏10克、茯苓24克、橘红6克、生姜3片、杏仁10克;如饮停胸胁,水饮久停难去,胸胁支满,体弱,食少者,加桂枝6克、白术10克、甘草6克。若水邪凌肺,肾不纳气,症见面浮身肿,喘促,汗出,脉虚数,宜用基本方(2)加用人参6克、蛤蚧6克、五味子10克、牡蛎30克,或吞服黑锡丹,梧桐子大30~40丸,日2次。
(三)外敷药物:法夏6克、陈皮6克、苍术10克、白术10克、厚朴6克、干姜3克、甘遂3克、大戟2克、白芥子3克,炒热在包,熨背部。如以咳喘、痰饮为主证者,可参照寒痰阻肋证治的外敷药物。(四)饮食疗法:宜选营养丰富的食物。忌食生冷、油腻、辛辣,避免过酸、过咸,对诱发哮证的食物要避免。须戒除烟酒。其食疗方的选用,可参照寒痰阻肺证治。
施治要点
(一)由于饮为阴邪,遇寒则聚,得温则行,治疗当以温化为原则。因本证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之证,故健脾、温肾为其正治,发汗、利水、攻逐乃属治标的权宜之法,待水饮渐去,仍当温补脾肾,扶正固本,以杜水饮生成之源。治标可选用干姜、桂枝、附子、细辛、半夏、茯苓、白木之类以温肺涤饮,麻黄、杏仁之类以宣肺降逆,如小青龙汤、葶苈大枣泻肺汤、苓甘五味姜辛汤、射干麻黄汤皆品;治本可用金匮肾气丸、苓桂术甘汤以温补脾肾。
(二)同时还当分别标本缓急,根据表里虚实的不同,采用相应的处理,水饮壅盛者祛饮治标,阳微气虚者,温阳治本;在表者宜温散发汗,在里者,宜温化利水;正虚者宜补,邪实者当攻,如同邪实正虚,治当消补兼施,饮热相杂者又当温凉并用。
针灸
哮喘针刺天突、定喘、内关、列缺,咳嗽加孔最,痰多加丰隆、足三里,胸闷加膻中、气海,多用泻法。如脾肾阳虚,寒水上凌犯肺,针刺肾俞、三阴交、大肠俞、中脘、足三里、阴陵泉、脾俞、三焦俞、命门、膀胱俞,刺后艾灸。如饮停胸胁,针刺主穴取:天突、上脘、中脘、水分;配穴取:列缺、曲池、合谷透后溪、大横;发热可加刺大椎,呼吸困难泻上脘、中脘、水分;胸痛甚者泻支沟、内关;胸腔积液增多刺大横。针剂上述诸穴,对缓解症状有良效。
阳明腑实证
少阳兼里实证(大柴胡汤证)
阳明津伤肠燥证
血燥证
胃经热盛证(阳明经证)
阳明胃热津气两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