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津伤肠燥证

阳明津伤肠燥证

阳明津伤肠燥证是指阳明津液内竭,肠燥失于濡润引起发热,大便干涩难下等一系列症状的概称。

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自汗出,小便自利,大便干涩难下,多睡,脉长大而虚,舌面干燥少苔。

本证是阳明病误用汗法的变证,或虽无误汗,但热炽津伤,小便自利,津液走泄过多,亦可形成本证。

本证与"脾约证"和"阳明腑实证",以及"大肠津亏证"的大便难类似,故予以鉴别。

见于:习惯性便秘,发热便秘,产后便秘

中医病机

本证为临床常见的慢性证候,多因汗出过多,或发汗太过,或小便较多等损伤津液,而致肠燥便秘。证属正伤邪实之候。正伤,是津液不足。邪实,则为燥屎内结于肠道。其病位虽以肠道为主,然往往波及多个脏腑如脾、胃等,使病情复杂而加重。

体征

大便硬结不解,肛门有坠胀感,便意频繁,而终不能自行排出。

中医治疗

清热润燥,导下通便。

(一)内服方药:(1)麻子仁丸:麻子仁15克、芍药9克、枳实9克、大黄9克、厚朴9克、杏仁9克。本方适用于肠胃燥热,脾约便秘者。

(2)五仁丸:桃仁9克、杏仁9克、柏子仁l2克、松子仁6克、炒郁李仁9克、陈皮9克。本方适用于肠燥便秘,传导艰难者。以上方药,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10丸,日服3次;亦可酌情改作汤剂,取汁200~300毫升,分2~3次温服。

(二)加减变化:若津液耗伤较甚者,加生地10克、玄参10克;肠燥便秘兼痔疮出血者,加槐花10克、地榆10克;津伤兼阴虚便秘者,加元参10克、玉竹10克;津伤兼气虚便秘者,加黄芪10克、党参10克;津伤兼血虚便秘者,加当归10克、生地l0克,并可配合使用民间验方,用莱菔子30克,置文火上炒黄,开水1次送服;或用炒决明子10~15克(捣碎),水煎10分钟左右,冲入蜂蜜(20~30克)中搅拌服,早晚分服,亦可当茶饮。

(三)灌肠疗法:1.蜜煎导方:用食蜜60克,煎成饴状,做成长二寸许之条状栓剂,纳入肛门内,一直保留至欲解大便。 2.猪胆汁导方:用大猪胆一枚,取汁,和少许醋,灌入肛门。 3.土瓜根适量,捣汁,和少许水,灌入肛门内。 (四)饮食疗法:(1)瓜蒌根汤;瓜蒌根30克、马齿苋30克,切碎同煮,加糖适量,分次内服。 (2)三仁粥:柏子仁20克、松子仁15克、杏仁15克、白糖适量。先如常法煮米,将熟放入柏子仁、杏仁、松子仁煮至粥成,加糖,饭后服一小碗。 (3)黄精粥:黄精30克、粳米30克,将黄精切碎,与米同煮,分两次量早餐服下。

施治要点

(一)本证津液耗伤,肠中干燥,大便硬结难下,治疗常规,自宜因势利导,通利大使。结合各地近年来临床经验,国内医家治疗此证,多采用猪胆汁保留灌肠,或用蜂蜜内服外导,疗效十分满意,既简便又安全。 (二)本证治疗关键是使用猪胆汁灌肠或蜜煎导,然若肠胃燥热、脾弱胃强,约束津液不能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大便干硬,或津伤肠燥,大便硬结程度轻重则可用麻子仁丸润肠通便,而不必拘于利导一法。此证因与阳明腑实、大便秘结不同,故不可与承气汤攻下,以免更伤津液,使病情加重。 (三)本证的重点在于肠燥便秘,在选用内服药时,除应用麻子仁丸类外,尚可酌加一些增液润燥之品如生地、麦冬、玄参等,或选用一些富含油质、润燥通便的药物如黑芝麻,何首乌等,以加强治疗效果。

针灸

取穴大肠俞、脾俞、胃俞、足三里等,用轻刺激兴奋法,每日一次。

推拿按摩

于右下腹沿结肠方向,向上、向左、向下循环按摩,反复多次,并轻压会阴部。每日1~2次,每次15~20分钟。

护理

1.本证肠燥便秘,在服用润肠通便药时,宜在饭前空腹时服,服药后注意观察排便时间、数量、质量等,并作好记录。 2.病人应多活动以流通气血,改去久坐少动的习惯,养成定时登厕的习惯。 3.外科术后便秘或产后便秘病人,宜适当卧床休息,在病情允许条件下,可配合气功等疗法,以加强体质锻炼。


浊阴不降证
阳虚证
心肾气虚证
心肾血虚证
心肾阴虚证
心肾阳虚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