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主症:头身困重,倦怠乏力,脘闷腹胀,食少便溏或纳呆呕恶。
副症:小便不利或不通,下肢浮肿或腹水。
舌脉:舌苔浊腻,脉濡滑等。
【诊断要点】
(1)主症具备。
(2)副症一项以上及典型舌脉。
【证候分析】
浊阴不降证可出现于多种疾病之中,如湿浊困遏中焦以致脾失健运,胃不降浊,可见脘闷腹胀,纳呆呕恶,食少便溏;
湿邪内阻,阳气不伸,故见肢体困重,倦怠乏力;
如脾虚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可见小便癃闭;
中阳不足,阳不化气,气不化水,水湿停聚,泛溢肌肤而为水肿。
【治疗法则】
升清降浊。
【代表方剂】
藿香正气散合平胃散、补中益气汤、实脾饮。
【方药加减】
湿阻病:以头身困重,脘闷腹服,食少纳呆,呕恶,口粘腻,苔腻,脉濡等证为特点,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治用藿香正气散合平胃散加减。
湿邪化热:可酌加黄连、黄芩等苦寒洧热,亦可加甘露消毒丹包煎。
水肿:以全身水肿腰以下甚为特征。湿困脾胃者兼见身重困倦,纳呆胸闷,呕恶,苔腻,脉濡,治用五苓散合五皮饮通阴利水;
脾阳虚弱者兼见神疲乏力,食少便溏,面色萎黄,四肢不温,舌淡苔白滑,治用实脾饮,温中健脾,行气利水。
癃闭:其特点是小腹坠胀,时欲小便而不得出,或量少而不爽利,伴神疲乏力,食少纳呆,气短声低等疲,治用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加减,以升清降浊,补气行水。
【类证鉴别】
脾胃虚弱证和浊阴不降证:二证虽都责之脾胃,但脾胃虚弱证,虽因脾胃之气不足,受纳与运化功能降碍,气血生化不足所致,以食少纳呆,食后脘腹胀满,大便搪薄,少气懒言,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弱为特征。浊阴不降证是脾胃升降功能失司,胃不降浊所致。其因有二,或为湿困脾胃,或为脾气不足。其证以湿阻中焦、水肿、癃闭等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的病变为特征。
湿热阻遏募原证
湿郁酿热困阻中焦证
热与血结下焦证
皮肤血虚风燥证
皮肤风湿热证
皮肤风热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