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主症:身热不扬,脘痞。
副症:腹胀,呕恶,口不渴或渴不欲饮或渴喜热饮,神呆不烦,大便溏泻,小便浑浊。
舌脉:苔白腻,脉濡缓。
【诊断要点】,
(1)必须具备主症。
(2)具备副症中任何二项,加典型舌脉。
(3)多有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史,或外感湿热病邪的病史。病势较缠绵,具备湿重热轻的特点。
【证候分析】
湿浊偏盛,热处湿中为湿所遏,故虽发热而身热不扬,且热势于午后加重;
脾为湿困,气机不畅故见脘痞腹胀;
脾失升运,胃失和降,浊气上逆则泛恶欲呕;
湿浊偏盛故口不渴,气不布津则渴不欲饮或渴喜热饮;
湿浊蒙蔽清窍,则表情淡漠,神呆不烦;
湿浊下趋,则大便溏泄,小便浑浊;
湿浊偏盛故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疗法则】
燥湿化浊,佐以泄热。
【代表方剂】
雷氏芳香化浊法。
【方药加减】
若脘连腹胀,大便不爽为湿滞不化,脾失升运而腑气失于通降,可酌加杏仁、茯苓、神曲、麦芽以宣肺利气,醒脾化湿;
若兼见身痛,可酌加木防已,大豆黄卷以祛湿通络
若舌苔己见微黄之象,可重用滑石以利湿泄热。
【类证鉴别】
湿热困遏卫气证与湿郁酿热困阻中焦证:二者皆为湿重热轻之候,均有身热不扬、脘痞不舒、苔白腻、脉濡缓等症,但前者系卫气同病,内外合邪之候,既有邪遏气机之里证,又有恶寒、少汗、头重痛等邪困卫分的表证,而本证仅邪阻气分,并无卫分之患,这是二者的主要鉴别点。此外。湿郁酿热困阻中焦证的泛恶欲呕,大便溏泄等脾胃升降失司的表现,较前者更为突出,亦可资鉴别。
湿热倶盛郁阻脾胃证与湿郁酿热因阻中焦证,二者均系中焦湿热证,皆有脘痞呕恶、便溏、苔腻、脉濡等症,但因湿热偏盛的程度不同,二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亦不同,其鉴别点如下:①热型:前者湿热倶盛相互交蒸,故发热汗出热减,继而复热,本证湿重于热,热处湿中,为湿所遏所以虽发热而身热不扬。②口渴程度:前者口渴不欲多饮,本证口不渴不欲饮或渴其热饮,③神志:前者表现为心中烦闷,本证多表现为神呆不烦。④二便:前者便溏色黄,小便短赤,本证大便溏泄,小便白浊。⑤舌脉:前者舌苔黄腻,脉灌数,本证苦苔白腻,脉濡缓。以上五点,可资鉴别。
胃热挟脾湿证与湿郁酿热困阻中焦证:二者皆为中焦湿热证,但前者病变篇于阳明胃,以里热为主兼有湿邪,以壮热烦渴、汗多、脘痞身重、苔黄微腻,脉洪大为其主要表现。本证病变偏于太阴脾,以湿为主,热象不显;并以身热不汤、口不渴、脘痞呕恶、便溏、苔白腻、脉濡缓为其临床特点。前者热渴汗泄,脉洪大等阳明热炽之象较突出,本证脘痞呕恶,便溏口不渴,脉濡缓等湿困太阴之征较显著
【现代研究】
本证见于伤寒、副伤寒、沙门氏菌属感染等急性传染病的极期,系病原体及其毒素经淋巴液或直接进入血液,形成菌血症及病原体随血液到达全身各脏器生长繁殖所致病原体侵入人体,人体的中性粒细胞及大单核细胞将其吞噬后,受其刺激而生成并释放出内源性致热原。该致热原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引起发热。但因病原体之内毒素作用于迷走神经中枢,使迷走神经紧张性增高,导致心率减慢而出现相对缓脉。病原体在消化系统生长繁殖,使小肠充血水肿,甚至肠壁表层坏死、脱落、形成溃疡,胃肠功能紊乱,而出现脘痞腹胀、呕恶便溏,病原体内毒素对神经系统的损害,导致出现“伤寒状态病入表情淡漠,精神恍惚,反应迟钝等,遂致本证。
本证实验室检查:血液白细胞多低于正常或在正常范围;各种菌培养均可查到病原体,尤其以血培养阳性率为高;伤寒、副伤寒肥达氏反应阳性。
太阳阴阳俱虚证(芍药甘草附子汤证)
太阳上热下寒证
阳明腑实证
少阳兼里实证(大柴胡汤证)
阳明津伤肠燥证
血燥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