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腑实证

阳明热结

阳明腑实阳明腑实证是邪热伤津,燥实内结,以致府气不通的里热实证。它以痞、满、燥、实为主要特点。临床主要表现为:潮热,谵语,腹满痛拒按,手足澹然汗出,大便硬,舌苔黄燥,脉沉实有力。

或仅见腹胀满,大便秘结,脉滑数,苔薄黄燥,

或仅见心下急而痛,烦闷欲吐,蒸蒸发热,大便难,苔薄黄燥,脉数。

本证候常见于"春温"、"伏暑"、"冬温"、"肠痈"、"狂证"等疾病中。易与本证相混淆者有"脾约证"、"大结胸证"、"少阳兼里实证"、"热入血室证"等,临床应予鉴别。

典型症状

发热,汗出热不退,或发热持续,傍晚升高,不恶寒,汗出热不退。心烦或谵语,甚则神志不清。大便干结有燥屎,或排出困难,或数日不大便。持续性腹胀满或胀痛,一般无明显拒按。舌红,苔黄腻或深黄厚腻,脉沉滑或沉实。

根据潮热与便秘即可疑为本证。

虽无潮热便秘而发热汗多,一发病即有腹满胀痛者;或虽无便秘但有腹胀痛下利少量臭秽稀水者;或虽无便秘但大便粘滞不爽而臭秽者,有目赤,口臭,咽干或高热,烦躁如狂,亦可辨为本证。

发展趋向

①神识昏迷;②热盛动风;③内闭外脱。

中医病机

邪热内盛,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见于西医: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等。本证常见于风温、春温、暑温、温毒等多种温病的发展过程中。多因气分邪热与肠中燥屎相结而成,属三焦辨证中之中焦手阳明大肠病变,证为正盛邪气亦实,病变部位在大肠。

体征

日晡潮热,时有谵语,大便秘结,或纯利恶臭粪水,肛门灼热,腹部胀满硬痛拒按,苔黄而燥,甚者灰黑而燥,脉沉实有力。

中医治疗

软坚攻下泄热。

(一)内服方药:

(1)调胃承气汤:大黄9克、芒硝9克(另包、冲服)、炙甘草6克。适宜于阳明热结腑实证之轻者。

(2)小承气汤:大黄10克、厚朴6克、枳实10克。适宜于阳明热结腑实证中痞、满、实三症俱备者。

(3)大承气汤:大黄12克、厚朴12克、枳实10克、芒硝10克(另包、冲服)。本方适宜子阳明腑实证中痞、满、燥、实四症俱备,或见热结旁流者。以上3方,一般先煎积实、厚朴,后下大黄,取汁200毫升,冲芒硝,分2次服用。视病情轻重每日1~2剂。得下止服,不下再服。

(二)加减变化:若阳明腑实兼挟痰热壅肺,肺气不降,见喘息胸闷、痰涎壅盛者,一般以方(1)去芒硝,加生石膏25克、杏仁10克、瓜蒌皮6克;

若兼挟痰热结胸,见胸部痞闷、按之作痛者,方(1)去甘草,加瓜蒌仁20克、枳实6克、法半夏10克、黄连3克;

若兼小肠热盛,下注膀胱,见小便短赤、涩滞热痛者,方(1)去甘草,加赤芍10克、细生地15克、黄柏6克、白茅根20克、灯芯10克;

若兼三焦火热,见高热不退、谵语狂乱、循衣摸床、吐衄发斑、口舌生疮、疔疮痈疖者,方(1)加黄连6克、黄柏5克、黄芩6克、栀子5克、白僵蚕10克、蝉蜕6克、厚朴l5克;

若兼热闭心包,见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者,可用方(1)煎汁送服安宫牛黄丸。

施治要点

(一)临床上对本证应抓住潮热、便秘、或纯利恶臭稀水、腹胀痛,苔黄燥或焦黑起芒刺等症候特点、视腑实之轻重而选方用药。 (二)温邪侵犯人体,易伤律液,虽然大承气汤攻下之力量较猛,但其中有枳实、厚朴两味性温苦燥之药,苦可燥湿,温能伤阴,故一般不用于温病之腑实证,而多以调胃承气汤加味。但如果证情严重、急下存阴者,用大承气汤见便通则适可而止,不可过用、久用,或酌情加入生津养阴之品共用。 (三)腑实兼有其它见症者,若单用承气类攻下,往往效果不理想,特别是阳明腑实兼正虚(气虚、或气阴两虚)之病者,单用承气,会导致正气更虚,而燥屎终不能去,反使邪留体内,重伤阴津。此时宜将攻下与扶正之药同用,达到攻邪不使伤正,扶正以促去邪之目的。

针灸

针刺:取穴大椎、曲池、商阳、合谷、内庭、关冲、天枢、上巨虚、十宣等,用泻法,强刺激,每日1~2次。


胃阳虚证
气虚证
阳明痞满燥实证(大承气汤证)
阳明痞满证(小承气汤证)
胃热证(白虎汤证)
心气阴两虚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