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主症:潮热多汗,大便秘结,谵语,腹胀满。
副症:微烦,小便数,热结旁流下利。
舌脉:苔黄厚少津,脉滑而疾。
【诊断要点】
(1)必须具备主症。
(2)具备副症中其中任何二项加典型舌脉。
【证候分析】
阳明病热盛于里,汗出过多,津液外泄,胃肠干燥,故见大便秘结,
腑气不通,浊热上扰,心神不安,则发谵语;
汗吐下法后,耗伤津液,表邪化热传入阳明,热邪上扰,故令心烦;
因小便频数,则津液偏从前阳下泄,致肠中干热结旁流下利;
舌黄厚,脉滑而疾,亦为阳明痞满之候。
【治疗法则】
泻热通便,破滞除满。
【代表方剂】
小承气汤。
【方药加减】
肠痈:临床表现为右下腹部阵发性疼痛,伴恶心、呕吐、发热、口渴,便秘、腹胀满可依本方合大黄牡丹汤治之。”
饮食积滞:临床表现为胸脘满闷,痞塞不舒,嗳腐吞酸,大便不通或恶心呕吐,腹满拒按,舌苔厚浊,脉弦滑时可依本方合保和丸治之。
【类证鉴别】
阳明痞满证与脾约证:二者皆有大便梗,小便数,但前者以燥实内结,腹胀满,烦躁,潮热病势较后者重等为主要表现,后者则以数日不大便但无腹满,亦无潮热,烦躁病势较缓等为主,故二者易于别之。
【现代研究】
日本汉方届对小承气汤的药理作用提出见解:
据爱嫒县立中央医院赤松氏研究证明,本方中的大黄甘草同用时可改善BVN。(《汉方研究》1987年10月15页)据远田裕政研究大黄有扩张胃肠血管,具有嗳引血流,流向胃肠方面之作用,故可以使胃肠道内的水份排出會增大促进了经胃肠排水作用(泻下)从而改善了便秘,腹胀痛,小便不利等作用.
(《汉方研究》1988年)
脾肾阳虚证
肝阴虚证
热入营血证
肝火上炎证
寒滞肝脉证
肝阳上亢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