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主症:烦躁易怒,面赤身热。
副症:头痛,眩晕,甚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失眠多梦,或健忘心悸,或腰膝酸软。
舌脉:舌红,脉弦有力或弦细数。
【诊断要点】
(1)必须具备主症。
(2)具有副症中任何一项,加典型舌、脉。
(3)病情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加剧。
【证候分析】
肝主疏泄,又主藏血,与藏精的肾脏,在精血的化生上关系密切。所以该证多因肝肾阴虚,肝阳失潜或郁怒焦虑,肝失疏汇,气郁化火,内耗阴血,阴不制阳所致。
肝失疏泄,故烦躁易怒;
肝肾阴虚,阳气冗逆升腾,故面赤身热、头痛眩晕:
阳亢风动,气血上逆,痰涎壅闭,故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发中风闭证。
阴虚则阳无所制,神无所养,阴阳水火不相既济,故失眠多梦、健忘心悸。
肝主筋,肾主骨,精血亏虚,筋骨失养,故腰膝酸软。
舌红,脉弦有力或弦细数,是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的征象。
【治疗法则】
滋阴平肝潜阳。
【代表方剂】
杞菊地黄丸、天麻钩膝饮,
【方药加减】
眩晕:其特点是常因烦劳或恼怒面加剧,兼有烦矂易怒,面色时有潮红,失眠多梦,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阳亢为主者,治用天麻钩膝饮:阴虚为主者,治用杞菊地黄丸。
不寐:其特点是不易入眠,或整夜不寐,兼有烦躁易怒,心悸健忘,头胀头痛,眩晕耳鸣,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弦细数,此多系肝肾阴虚,不能潜阳,肝阳上亢所数。治用六味地黄丸加怀牛膝、石决明、珍珠母、生龙牡、生磁石等重镇潜阳之药。
头痛:其特点是头痛偏额角部位或巅顶掣痛,易暴易怒,怒则痛甚,兼见睡眠不宁,胁肋疼痛,面红目赤,口燥咽干,舌红,脉弦有力。治用天麻钩膝饮加石决明,珍珠母。
中风:其特点是中风闭证,表现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两手握固,肢体僵直,大小便闭。
兼有面赤气粗,口臭身热,躁动不安,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此乃肝阳暴张,阳升风动,气随血逆,兼挟痰火,上蒙淸窍所致。治先灌服至宝丹,继用羚羊角汤煎服。
【类证鉴别】
肝阳上亢证与肝火上炎证:二者均有火热上冲的病症表现,如面红目赤、头痛头晕;辨证上都属热,均有舌红、脉数等热象:病情发作、加重与否与情志失调密切相关。而肝阳上亢证属虚证,是阴虚阳亢,既有腰膝酸软,目干耳吗等肝肾阴虚的表现,又有苔少、脉细等虚象,同时病程长、病情加重与否与烦忙劳累也有密切关系。肝火上炎证属实证,有实热的表现,如口苦口干,便秘尿赤、苔黄、脉数有力等,面热甚络伤,又可出现吐血、衄血等血证,同时病程较短。治疗前者以泻为主,泻肝火,后者以补为主,补肝肾。
【现代研究】
肝阳上亢证以髙血压病最为多见,此病按此证辨治亦最多。
高血压病眩晕,目前大多按肝病系统辩证,多数学者主张本病症可分为阳亢型、阴虚阳亢型、肝肾阴虚型、阳阳两虚型、还有阳虚五个证型,其中以阴虚阳亢型最为常见。治疗上,阳亢型治以泄热平肝,如龙胆泻肝汤、当归龙荟丸加石决明、勾藤:阴虚阳亢型治以育阴潜阳法,以镇肝熄风汤为基础方;肝肾阴虚型宜滋养肝肾法,多用杞菊地黄丸加减:阴阳两虚型宜滋阴助阳法,多以地黄饮子化裁:阳虚型治用肾气丸,以温补肾阳。
太阳阳虚表卫不固证(桂枝加附子汤证)
太阳胸阳不振证(桂枝去芍药汤证)
太阳阳明犯胃上逆证(葛根加半夏汤证)
热痞表阳虚证(附子泻心汤证)
心肾不交证
肺气虚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