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阳虚证

胃阳虚证

【临床表现】

主症:胃脘隐痛,呕吐清水,甚温喜按,得食痛减。

副症:食少脘痞,口淡不渴,面色?白,畏寒肢凉,神疲乏力。

舌脉:舌质淡,苔白,脉弱,

【诊断要点】

(1)具备主症及典型舌脉。

(2)具备主症及副症2项以上。

【证候分析】

胃为阳土,主受纳腐熟水谷,必赖于胃阳的蒸化,胃阳不足,虚寒内生,阳不化气,故胃脘痞闷隐痛,时发时止,温之则寒气散,按之则热气至,食后则胃络得养,故喜温喜按,得食痛减。

阳虚胃寒,水饮不化,故呕吐清水,

阳虚生外寒,溫煦功能减退,故面色胱白,畏冷肢凉。

胃中虚寒,无力腐熟水谷,故纳食减少

食少生化之源匮乏,机体失养,故神疲乏;

舌质淡,苔白,脉弱皆为阳虚之象。

【治疗法则】

温胃散寒。

【代表方剂】

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

【方药加减】

胃脘痛:其特点是胃脘隐隐作痛,常在空腹时反复发作,得食、得温、得按则痛减,,畏进冷食,伴泛吐清水,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舌淡脉弱等。治用黄芪建中汤。

泛吐清水:可加陈皮、半夏、茯苓以降逆和胃、若胃寒痛甚者,可加良附丸以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呕吐:以呕吐清水为主或进食稍多,或生冷不适发生呕吐。伴面色?白,畏寒喜暖,四肢欠温,口干面不欲饮,舌质淡,苔薄腻,脉濡弱。治用小建中汤去怡糖、加干姜、半夏、陈皮等溫胃止呕。

噎膈:其特点是吞咽受阻,饮食不下,泛吐涎沬,伴畏寒肢冷,脘放胀闷,面色?白,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治用黄芪建中汤加人参干姜陈皮、半夏、旋复花、代赭石等药以增强溫胃散寒降逆止呕之力。

【类证鉴别】

胃气虚证与胃阳虚证:二证均为胃中阳气不足,皆可见纳呆食少,胃脘痞闷,恶心呕吐等胃受纳腐熟功能衰退之症。但二者有气虚、阳虚之别,胃阳虚证多在胃气虚的基础上,气虚及阳发展面来,鉴别要点是有否虚寒之象,有胃脘冷痛,喜温喜按,畏冷肢凉者为胃阳虚证:无者则为胃气虚证,

脾阳虚证与胃阳虚证:二证同为阳虚,病在中焦,故皆可见纳呆食减,胃脘冷痛,喜温喜按,畏戏肢冷,舌淡苔白滑,脉沉迟细等症。但脾主运化,以升为健,故以食后腹胀,大便溏泄,肢体浮肿,白带量多等证为主要特征。

寒邪犯胃证与胃阳虚证:二证均为胃中有寒,皆可见胃脘冷痛,得温则减,遇寒加重,泛吐清水症。但前者为实寒证,多表现为胃脘冷痛暴作,痛热急剧,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唇青肢冷,脉弦紧:后者为虚寒证,故以胃痛隐隐,时作时止,得按则舒,得食痛减,面色?白,舌淡嫩,脉虚弱等为主要表现。

胃阴阳两虚证与胃阳虚证:前者是一个兼证,胃阴虚证与胃阳虚证同时并见。故临床上除见与胃阳虚证相同的胃脘隐痛,时作时止,畏寒喜暖,神疲乏力,自汗,脉细弱等痖外,同时兼见胃脘灼热,干呕呢逆,口垛咽干,手足心热,舌红少苷等阴虚痖候,足以区别于单纯的胃阳虚证.

【现代研究】

本证多见于消化系统疾病。

胃阳虚证相当于副交感神经兴奋占优势的胃肠功能荼乱,其表现如胃肠平滑肌痉挛,胃酸分泌增加,胃排空时间增长等。常见于溃疡活动程度减轻,趋向愈合过程的溃疡病及部分萎缩性胃炎。溃疡病合并幽门梗阻等。


心肾血虚证
心肾阴虚证
心肾阳虚证
肺卫不固证
风寒束肺证
风热犯肺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