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热证(白虎汤证)

胃热证(白虎汤证)

【临床表现】

主症:壮热,大烦渴,大汗出,口干。

副症:腹满身重,发汗则谵语,面垢,遗尿,手足逆冷

舌脉:舌干,苔黄,脉浮滑或洪大。

[李老认为,四大中以脉洪大为必备之主症,其他三大或有或无,或见其他症状如头昏头痛、心悸惊怵、不寐、胸闷、憋气、喘咳、咯血、烦躁、恶心、衄等,只要脉洪大,皆予白虎汤主之。

[

【诊断要点】

(1)必须具备主症。

(2)具备副症加典型舌脉。

【证候分析】

脉浮滑,浮为热盛于表,表里俱热,故见有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滑为热炽于内,里热炽盛,故见舌苔黄,口干,烦渴,

邪热内盛,胃气不能畅通,

气机壅滯,故见腹满,

热盛耗气,故身重难以转侧,

阳明之经上绕于面,胃热浊气,熏蒸于上,故见面如垢,

舌干苔黄,脉浮滑或洪大均为阳明病表里俱热之脉象。

【治疗法则】

清热生津。

【代表方剂】

白虎汤。

【方药加减】

暑温:临床表现为壮热多汗,心烦恶热,头痛,面赤气粗,口渴引饮,或见便秘,苔黄,脉象洪大,可依本方加人参、双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等药治之。

湿温:临床表现为阗热大汗,面赤烦渴,呼吸气粗,脉象洪大,或潮热谵语,腹满便秘,舌黄厚焦燥,脉沉实有力,可依本方酌加滑石、霍香、佩兰、茅根、大黄枳实厚朴等药治之,

风温:临床表现为壮热烦渴,面赤大汗,苔黄燥,脉洪数,或面赤身热,烦渴,呕逆,心下痞满,大便不通等可依本方酌加双花、大青叶、板兰根、大黄、花粉,黄芩等药治之。

【类证鉴别】

阳明胃热证与阳明腑实证:二者均为里热实证,常表现为神昏谵语,烦渴汗出,但前者以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为主,后者以潮热谵语,腹满痛拒按,手足然汗出,大便结,脉滑数为主,二者同中有异不难区别。

阳明胃热证与胃热证:二者均可见到口渴引饮,脉洪大,但前者以身大热,汗大出为主。后者以汗出不多且不伴有发热,从病程上看,前者较短,后者较长,故二者不难区别。

阳明胃热证与太阳热多寒少证:二者均可见到汗大出,脉洪大,但前者必有烦渴引饮,甚则神昏谵语等症,后者却没有烦渴引饮,而有恶寒,头项痛等表证,由此来看二者易区别。

【现代研究】

据远田欲政最近研究表明,白虎汤具有以下二点作用。

基本作用:可制抑经皮肤排水反应及经胃肠道排水反应,因面可改善血管的水份的减少。由于改善了血管内水份的减少,从面又促进了经肾脏排水反应,故又具有经贤脏排水作用。

局部作用:有改善烦渴,口不仁,遗尿,腹满,身重,心烦,背微恶寒,厥,喘,烦躁,自汗等作用。

(《汉方研究》1988年11月)


肝风内动证
肺胃阴伤证
气阴两虚证
阴阳两虚证
太阳阳明邪迫胃逆证
太阴寒湿发黄证(茵陈术附汤)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