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阴寒湿发黄证(茵陈术附汤)

太阴寒湿发黄证

【临床表现】

主症:全身及面目发黄晦暗,食少纳呆,四肢而重,大便溏薄。

副症:脘腹胀满,畏寒肢冷,不热不渴,神思而倦,小便不利等。

舌脉: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象濡缓。

【诊断要点】

(1)具备主症。

(2)具备主症第一项及副证中的任何两项。

(3)具备主症第一项加典型舌脉。

(4)一般具有起病缓慢,症状略轻,病程较长的特点。

【证候分析】

寒湿发黄证多由脾胃虚寒,中阳不振,湿从寒化,寒湿郁滞于中焦,肝胆疏泄不利,胆汁被阻,溢于肌肤,故身目色黄而晦暗;

脾失健运,寒湿困阻中焦,故脘腹胀满,食少纳呆;

脾气虚弱,中阳不足,阳气不得外达则畏寒肢冷;

脾主四肢,寒湿困脾则四肢困重;

温阻清阳,清阳不升副神思困倦。

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皆为阳虚而湿浊不化之象。

【治疗法则】

温中祛寒,健脾化湿。

【代表方剂】

茵陈术附汤。

【方药加减】

小便不利或便溏不愈,甚或下利者,是为湿邪较重,可加茯苓泽泻等淡渗利湿。

若腹胀苔厚者,去白术甘草,加苍术厚朴以燥湿消痞。

皮肤瘙痒者,加秦艽地肤子以祛风止痒,

黄疸较重者,还可加车前子、佥钱草、虎杖等,助茵陈退黄利湿。

若食少纳呆,畏寒肢冷较重者,是中阳虚甚,可酌加党参,并加重干姜、炙草的用量,以健脾温中、祛寒。

若兼肝郁脾虚、肝脾失调,症见脘腹胀满,胁肋隐痛,大便时秘时溏,脉弦细者,治宜疏肝扶脾,配服逍遥散。

若黄疸日久,气滞血瘀,兼见块,胸胁刺痛、拒按,宜服鳖甲煎丸,活血化瘀。


肾气虚弱证
脾胃虚弱证
胃火上炎证
肺肾气虚证
肺肾阴虚证
肺肾阳虚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