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主症:少气乏力,潮热盗汗。
副症:气短懒言,精神疲惫,头晕目眩,畏风自汗,动则尤甚;或五心烦热,咽干口燥,颧红盗汗,大便干结。
舌脉:舌淡少津,脉细数或细弱。
【诊断要点】
(1)必须具备主症。
(2)具备副症中任何两项,加典型舌脉。
(3)多有久病耗气,热病伤津,久吐久泻等病史。
【证候分析】
阳伤气耗日久,则气阴两虚,气虚则元气亏虚,宗气亦不足,脏腑组织机能衰退,故少气乏力,气短懒言,精神疲惫:气虚清阳不升,不能温养头目,则头晕目眩:气虚毛窍疏松,表卫不固,则畏风自汗:劳则耗气,故活动时诸症加重:阳虚则阳亢,虚热内生,故潮热心烦:热伤津液则咽干口燥,大便秘结,虚热上炎则颧红,热扰营阳则盗汗;舌脉为气阴两虚之症。
【治疗法则】
益气养阳。
【代表方剂】
麦门冬汤,保真汤、天王补心丹、六味地黄丸。
【方药加减】
胃脘痛:以胃脘烧灼不适,隐隐作痛为主,伴少气乏力,身体倦愈,时作干呕等症。方用麦门冬汤加太子参、党参等,
肺痨:咳嗽无力,干咳少痰,或戾中带血为主症,伴潮热盗汗,午后颧红,恶风自汗,神疲声低,面色咣白等,多见于肺痨的中期或后期。治用保真汤;
心悸:其特点赴心悸,茜惊易恐为主症,伴虚烦胸闷,坐卧不安,体倦,气短自汗等。治用天王补心丹加黄芪。
劳淋:以小便赤涩不甚,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为持点,伴腰膝酸软,神疲乏力,或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治用六味地黄丸合菟丝子丸。
消渴:多饮、多食、多尿三症具备,伴气短,神疲,自汗,口干舌燥。治用六味地黄丸加石膏、黄芪、太子参。
【类证鉴别】
阴阳两虚证与气阴两虚证:二者均有两颧红赤,潮热盗汗的阴虚症状。但气阴两虚证轻,伴有气虚的少气懒言,乏力自汗等症;而阴阳两虚证重,伴有阳虚的形寒肢冷,尿清便溏等症。二者可从有无寒象上作以鉴别。
此外还应与单纯的阴虚证和单纯的气虚证鉴别。
【现代研究】
(1)关于气阴两虚证的诊断
血清微量元素测定:气阴两虚时血清铜含量升高,铁含量降低,锏与锌比值升髙,可做为诊断参考。
(2)其它可参考气血两虚证和阴阳两虚证。
肾阴阳两虚证
肾气不固证
脾胃湿热证
痰湿流结证
痰湿阻胞证
厥阴血虚寒厥证(当归四逆汤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