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湿热证

脾胃湿热证

【临床表现】

主症:齿龈肿胀疼痛、口糜、唇肿、口甜。

副症:溃疡严重、多数融合成片、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渗出物复盖、高热不退,口痛拒食、口中粘腻滞涩,口气秽浊,食不知味,不时流涎、夜寐不宁,或口唇溃烂而张口困难、脘腹胀满、胃纳减少、大便干或溏,小便黄赤。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诊断要点】

(1)必须具备主症。

(2)具备副症中的任一症状加典型舌脉。

(3)病程迁延,有感受湿热或嗜烟酒及喜食肥甘史。

【证候分析】

湿热邪气蕴阻脾胃、循经上蒸齿龈及口腔粘膜,致气滞而充血,见齿龈肿胀疼痛、腐及口腔粘膜则见溃疡口糜、湿郁热蒸,腐互融则多联合成片,湿滞而血气不充则溃色白,若有感染化脓则呈淡黄色渗出物复盖其上,湿热郁蒸,出于肌肤,则高热不已,龈肿口糜故口痛拒食,口中湿热邪气阻凝,则口中粘腻滞涩,湿热郁蒸化腐而口气秽浊,味觉迟钝战食不知味,口腔炎性刺激则不时流涎,疼痛较甚则夜难成寐。因脾开窍于唇四白,湿热循太阴脾经侵及口唇而见溃烂疼痛较甚而张口困难。湿热中阻,脾气上泛则口甜。胃热不降脾不运则脘腹胀满、胃纳减少、湿热及于大肠则见大便或溏垢不爽,湿热及于膀胱则小便黄赤、舌红为热,苔黄腻为湿热之征,脉濡数或滑数乃湿热之象。

【治疗法则】

清热化湿,解毒通便。

【代表方剂】

王氏连朴饮。

【方药加减】

大便干结:可加生大黄,以泻火为主

大便不干结:用制大黄,以泻火为主。

化湿加生苡仁,车前子,甘露消毒丹等。常用冰硼散擦忠处。外用银花、甘草薄荷煎镝漱口。

唇肿:可用薏苡仁汤(薏苡仁、汉防已、赤小豆、炙甘草各5克)加黄柏

【类证鉴别】

脾胃湿热与胃火炽盛证鉴别见前。

脾胃湿热证与脾积证:均可见到口腔溃疡,溃疡可融合成片,溃疡面并有灰白色或黄色渗出物,疼痛拒食,流涎口臭、夜寐不宁、高热便秘等共有见症,但脾胃湿热其溃疡严重,或可见口唇溃烂而张口困难,口中粘腻滞涩。脘腹胀满、胃纳减少,大便或见搪垢,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心脾积热证的特点:溃疡面分布较大,可见于舌面,颊唇粘膜,甚至连及咽部,溃疡大小不等,兼有面赤口渴,心胸烦热,或见齿龈出血,舌红苔黄豚洪数等。

【现代研究】

脾胃湿热证牙痛其症表现为整个口腔的溃癤及唇肿为其特点。相当于现代医学中急性没疡性口炎,复发性口腔溃疡,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筹细菌引起,中医统称这些细菌为“邪毒”。邪毒侵袭口腔粘脱即可发病,乃为中医之“口糜”、“唇肿可由脾胃炽热,心脾积热与脾胃湿热薰蒸所致。


食滞胃脘证
髄海不足证
风寒袭肺证
肺脾气虚证
肝胆湿热证
心脾两虚证(儿)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