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主症:心悸气短,食少便溏。
副症:面色萎黄或苍白,发焦易脱,倦怠无力,头晕头昏,口唇粘膜苍白,爪甲色淡。
舌脉指纹:舌质淡胖,苔薄,指纹色淡。
【诊断要点】
(1)必须具备主症。
(2)具备副症中任何两项加典型舌脉。
(3)具备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的特点。
【证候分析】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运化无力,中气不足,故倦怠乏力,食少纳呆,水谷稍微化生不足,不能奉心化赤而为血,致使心血方虚,血不华于面,则面色萎黄,甚则苍白无血色。发为血之余,血虚则发失所养,故见发焦易脱,心失所养,则心悸不安。心脾两虚,气血不充,不能上荣于脑,故见头昏头晕。舌质淡胖,脉虚细,皆属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症。
【治疗法则】
补脾养心。
【代表方剂】
归脾汤。
【方药加减】
惊悸:其特点是心悸不安,面色无华,头晕目眩,舌质淡红,脉细弱,常见于小儿心肌炎等病症,治用归脾汤加柏子仁、枸杞。
贫血:其特点是面色萎黄或苍白,发焦易落,倦怠无力,食少纳呆,心悸气短,头晕昏,唇口粘膜苍白,爪色暗淡,舌淡胖,苔薄,脉虚细,指纹淡,治用归脾汤加鸡血藤。
出血:其特点是皮下出血,衄血、便血,尿血,以血量多,血色淡红,心悸气短,面色无华,唇甲色白,舌淡苔薄白,脉虚数,指纹色淡。治宜归脾汤加云南白药、三七、阿胶等。
【类证鉴别】
脾气虚证与心脾两虚证:,你气虚多由饮食失调,或吐泻太过所致,亦可由它病的影响,如肝气乘脾而形成。临床以脾运失健,气血化生不足,四肢肌肉无以充养为特点,故见胃纳呆钝,食后脘腹胀满,大便溏薄,少气懒言,形体消瘦,四肢倦怠,面色萎黄不华,舌淡苔白,脉缓弱,治宜益气健脾。而心脾两虚症虽见脾气虚的症状,但所不同的是:前者病位属脾,重在气虚,后者涉及心脾,因此,不仅有脾气虚之症,还必备心气血不足和表现,如心悸健忘,少寐多梦等,治疗应以补养心脾气血为原则
心气虚证与心脾两虚证:心气虚症多由久病体虚,暴病伤阳耗气,禀赋不足等原囚所致。临床表现以心悸气短、活动后加重。自汗神疲,舌淡苔白、脉细弱或结代为特点。而心脾两虚症则由心血耗伤,脾气受损引起,临床表现以心血不足,脾气虚弱的症状为主两者虽均见心悸,但心脾两虚症因兼心血不足,故常伴有健忘,失眠,多梦,与心气虚症的心悸气短,活动后加重自是不同。此外,心脾两虚还必见脾的症状。如食少倦怠,腹胀便溏等或以脾失统血,而出现衄血、便血、尿血、皮下出血等。前者当以益气养心即可,后者则应垚以补养心脾为法。
心肺气虚证与心脾两虚证:肺主气,心主血、气为血帅,血为气母,心肺气虚证多由咳嗽日久,耗伤心肺之气所致。临床以肺气不足,心血运行不利为特点。若见心悸气短,咳喘少气,胸闷发憋,自汗乏力,动则更甚。面色?白或暗滞,甚至口唇青紫,舌质暗淡可有瘀斑,脉细弱。治宜补益心肺,此与心脾两虚症表现的心血亏耗,脾气虚弱的症候特点易于鉴别。
脾肺气虚证与心脾两虚证:二者虽均有脾气虚的表现,如倦怠食少,腹胀便溏等,但由于脾司运化,肺主治节,脾脾之气两虚,饮食不化精微,水液通杨受阻则痰湿内停,故前者必见咳喘痰多而稀白,或面浮足肿,畏寒气怯,后者则以心血不足,必见心悸健忘,少寐多梦,自易鉴别。
【现代研究】
心脾两虚患者出现的一些生理病理变化,归脾汤有较好的调节作用。
归脾汤通过调节大脑皮层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进消化,增強血液循环,改善贫血等药理作用来实现益气健脾,养血安神之功,动物实验证明,对创伤性休克期的血压,肠管,呼吸,血糖等均的一定的良好影响,特别对肠管松驰或收缩减弱现象,有一定的恢复作用。
肾精虚证
肾虚寒客证
肾虚水泛证
肾虚风乘证
肾阴亏损证
胃湿弥漫三焦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