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阴亏损证

肾阴亏损证

【临床表现】

主症,齿痛隐隐,朝轻暮重,齿龈溃烂色淡红或不红,五心烦热,腰膝酸软无力。

副症:牙痛绵绵久久不愈,齿龋疼痛,齿龈微肿,牙根显露,牙龈萎缩,溃烂边缘微红微肿:牙齿动摇;齿龈出血,血色酒红;口内溃疡、灼痛,口涎甚多,唇干口渴,头晕耳鸣、顴红盗汗。

舌脉:舌质嫩红,少津、脉细数。

【诊断要点】

(1)具备主症。

(2)具备副症中任何一组症状加阴虚内热之象,并有典型舌脉。

(3)病程长,多反复发作为其特点,有的为急性期转化而来。有房事则疼痛加重史。

【证候分析】

齿为肾之标,骨之余,当肾元盛壮,骨得气充,齿为之坚而不病,若因房劳过甚伤其肾精,或素有遗精之疾,或年老肾衰,元阴亏虚致肾精不充、骨髄失养,齿牙失填而作痛隐隐,绵绵不已,久久难愈。昼则阳气卫外,暮则阳气入阴,因阴虚而阳浮则生虚火,入夜虚火循经上扰齿牙故暮则疼重。昼则阳主卫外,少得入阴循经上扰齿牙故朝则疼轻。齿龋所致乃因酸蚀所致,久则蚀深露髓易被邪扰而作疼,因虚火所动多有不足,故其疼也轻,气血因虚而少故龈肿亦轻或微红不肿。牙宣者齿银出血,则齿龈萎缩、齿根宣露,常为虚火上扰,逼血妄行所致,血失之久,齿龈失养则更促其萎缩,若被侵则易溃烂。溃处周边微红微肿是为虚热之候。齿龈萎缩、齿牙失固致齿牙动摇、虚火扰动故灼痛,口内溃疡刺激,口津分泌过剩故口诞甚多。阴亏髄海失充故头晕耳鸣。腰为肾之府,肾阴不足,腰府失养故腰膝酸软无力,阴虚内热,故见颧红盗汗,五心烦热,唇干口渴。舌质嫩红少津,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征。

【治疗法则】

滋阴补肾。

【代表方剂】

六味地黄丸。

【方药加减】

若牙宣露痛而出血者、可用乾丝瓜藤煅搽即止,并以地骨皮煎汤漱口;

若兼有溃烂化脓者可加黄芪白术等药;

若热者可加知母黄柏,若阴损及阳、复见舌淡苔少,脉细无力,口渴不喜饮者可少佐肉桂附子、牛膝以引火归源,使阴阳平调。

【类证鉴别】

肾阴虚证与胃火炽盛证:虽皆为火,但肾阴虚为虚火,胃火炽盛证为实火,虚火之痛势缓,病程长,局部微红微肿,牙虽宣露出血其色淡、虽有溃疡但其周边微红微肿,且有肾虚腰酸软无力之征;而实火则痛势剧、病程短,局部红肿热胀较甚,牙龈出血量多色红,有溃疡而口热,口臭,口渴喜冷,消谷善饥。虚火则有五心烦热,颧红盜汗,舌红少津脉细数,而实火有壮热,心烦急躁,食入即吐,便干,舌色深红,苔黄面燥,脉洪数或滑数。

肾阴虚证与心脾积热证:有虚火、实火之分,肾阴虚证特征见前,而心脾积热者常见口腔肌膜溃烂,分布较广、红肿痛甚、舌痛、牙龈出血、疼甚拒食等,兼见心烦失眠,喜笑多语,面赤搜黄,口渴欲饮,便干,舌尖红赤脉数等症。

【现代研究】

肾阴虚证之牙病常于现代医学之口腔炎,龈齿所致之牙髓炎,复发性口腔炎,牙周病及根尖周围炎等病。


肝血亏虚证
肝血瘀滞证
肝郁痰结证
肺经湿热证
肺经热盛证
太阳中虚里急证(小建中汤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