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主症:身热而赤、胸闷、脘痞,下利稀水。
副症:耳聋,咳嗽,甚则痰中带血,不甚渴饮,小便短赤。
舌脉:舌红赤,苔黄滑或黄腻,脉滑数。
【诊断要点】
(1)必须具备主症。
(2)具备副症中任何二项,加典型舌脉。
(3)或有夏月摄生不慎史,具有热重湿轻的特点。多见于暑温,亦可子伏暑等病中。
【证候分析】
暑湿内郁,蒸腾于外,故身热。
湿乃重浊之邪,热乃熏蒸之气,热蒸湿动上迫清窍,则面赤耳聋。
暑湿漫及上焦,阻滞气机,则胸闷。侵犯于肺,损伤肺络,则咳嗽,痰中带血。
暑湿郁阻中焦,气机不利,则脘痞不舒。
暑热偏盛,兼湿阻于内,则不甚渴饮。
暑湿蕴结下焦,泌呷失职,则小便短赤,下利稀水。
舌红赤、苔黄滑、脉滑数为暑是挟湿病在气分之象。
【治疗法则】
清热利温,宣通三焦。
【代表方剂】
三石汤。
【方药加减】
本证系热重湿轻之候,未臻热聚成毒,金汁可去而不用;若湿热并盛,弥漫三焦,症见潮热汗出,心烦口渴,胸闷脘痞,呕恶便溏,小便黄少,苔灰垢,脉濡数,当清化三焦之湿热、用三石汤去金汁、寒水石、石膏、银花加黄芩、黄连、厚朴,或选用杏仁滑石汤。
【类证鉴别】
暑湿困阻中焦证与暑湿弥漫三焦证:二者皆为暑热兼湿在气分之候,但前者之病位只限于中焦,以壮热、口渴、汗多、脘痞、苔黄撖腻、脉洪大等胃热挟脾湿之见症为其临床特征。后者之病位则不限于中焦脾胃,暑湿之邪已弥漫三焦气分,上、下中、焦均受其害,故除了脘痞等暑湿困阻中焦的表现外,尚有耳聋、胸闷、咳痰带血及下利稀水等上、下焦见症,两证不难进行鉴别。
肝胆火盛犯耳证与暑湿弥漫三焦证:二者均可出现面赤、耳聋,但前者属内伤,多由肝气失于疏泄,郁而化火或暴怒气逆,肝胆之火循经上逆,壅塞耳窍所致。耳聋每于郁怒后出现或加重,并伴有口苦咽干、胸胁张闷,心烦易怒,苔黄而干,脉弦数等肝胆火盛的见症。后者属外感,其耳聋系暑湿郁蒸,上扰清窍所致,并伴有身热,胸闷脘痞,咳嗷、便溏、苔黄腻或黄滑、脉滑数等暑湿弥漫三焦气分的表现。二证自可鉴别。
暑伤肺络证与暑湿弥漫三焦证:暑伤肺络证可见咳瞅、咯血,与暑湿弥漫三焦证之咳痰带血有疑似之处,但暑伤肺络证系暑热伤肺,损伤肺络所致,不兼挟湿邪,临床以灼热烦渴、骤然咯血、细血;咳嗽息粗、苔黄,脉数等为其主要表现。来势颇急,严重者可见大量咯血、口鼻涌血。后者多为咳嗽痰中带血,量不大势亦不急,并兼有不甚渴饮,脘痞腹胀,下利稀水,苔黄滑、脉濡数等暑热挟湿弥漫于上、中、下三焦之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