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痞满燥实证(大承气汤证)

阳明痞满燥实证(大承气汤证)

【临床表现】

主症:不恶寒反恶热,大便五六日不下,腹胀满而硬,腹痛或绕脐痛而拒按。

副症:烦躁,谵语,潮热,不识人,手足汗出,喘不得卧。

舌脉:舌苔干黄或焦燥起刺,脉沉迟或沉实有力。

【诊断要点】

(1)必须具备主症。

(2)具备副症中任何二项加典型舌脉。

【证候分析】

太阳表证已罢,病已完全转属阳明,阳明热实燥结,故发潮热;

里热蒸腾,逼津外泄,故手足汗出;

胃热上扰,神明不安,故见谵语甚则如见鬼状,不识人循衣摘床,惕而不安;

燥实内结,腑气不通,则大便硬,五六日至十余日不大便,腹满硬痛而拒按;

浊邪上干于肺则喘,上犯清窍则冒,因喘冒剧甚,故不能卧寐。

实热壅结于里,气血阻滞,故脉沉迟或沉实有力。

里热炽盛,津液大伤故见舌苔干黄或焦燥起剌。

【治疗法则】

攻下实热,荡除燥结。

【代表方剂】

大承气汤。

【方药加减】

狂证:临床表现为起病急,常先有性情急燥,头痛失眠,两目怒视,面红目赤,突然狂暴无知,情感高涨,言语杂乱,逾垣上屋,气力逾常,骂詈叫号,不避亲疏或毁物伤人,或哭笑无常,登高而歌,弃衣而走,渴喜冷饮,便秘尿黄,不食不眠,舌质红降,苔多黄腻,脉弦滑数,时可先投本方再投凉膈散,待病情好转可用温胆汤送肠朱砂安神丸,或至宝丹等治之。

喘证:临床表现为气喘,大便不通或见肚歧胀满,拒按时可依本方治之。

肠痈:临床表现为腹痛甚剧,弥漫至全腹部,腹皮绷急,手不可近,心下满硬,歧胀,矢气不通,壮热口干唇燥,面红目赤,呕吐不能进食。小便赤涩,舌质红张,舌苔黄糙或黄腻脉洪数,要依本方酌加木香、川子,双花,蒲公英,地丁等药治之.

【类证鉴别】

阳明痞满燥实证与大结胸证,二者皆因太阳病误经行下,或外邪入内所致,都有五六日不大便,日明时发潮热,腹痛腹胀满等症状,但在程度上则有别,前者日晡时发潮热较重,腹痛一般绕脐范围较局限,痛热较轻,且多兼谵语,而后者日脯时潮热较前者为轻、腹痛主要见于心下至少腹痛势较重,范围较大。根据上述二者之日晡潮热,腹痛等轻重程度之不同,则不难区别。

【现代研究】

大承气汤在日本汉方届常用于非定型精神病方面。最近名古屋市立大学精神科,松桥俊夫博士曾用此方治疗了许多病人,效果非常理想。此类病人通常表现为幻觉妄想,昼夜不眠,便秘,小腹急结,伴意识障碍,焦燥感,独语,头部搔痒等症状,用本方原量减半服用2~6个月,一般都要获得较好的疗效。

(《汉方研究》1988年6月)


脾阳虚证
脾不统血证
脾虚营亏证
脾阳虚水泛证
水饮食滞痞证(生姜泻心汤证)
寒湿困脾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