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主症:纳呆食少,脘腹胀满冷痛,喜温甚按,畏寒肢冷。
副症:面色萎黄,口淡不渴,大便溏薄清稀,或肢体困重,或周身浮肿,小便不利,或白带多质稀。
舌脉:舌淡胖,苔白或滑,脉沉迟无力。
【诊断要点】
(1)具备主症和舌脉。
(2)具备主症2项,副症2项以上。
(3)多有脾气虚日久不愈或过食生冷,过用寒凉药物损伤脾阳之病史。
【证候分析】
脾阳虚证,多由脾气虚日久伤阳发展而来,或过食生冷,过用寒凉药物,或命门火衰,火不暖土所致。脾阳虚衰,运化失职,精微不布,故食少纳呆,脘腹胀满。中阳不振,虚寒内生,寒凝气滞,故腹中冷痛,温之则寒气散,按之则热气至,疼痛暂得减轻,故其痛喜温喜按。阳虚阴盛,温煦失职,故畏寒肢冷。中阳不运,水湿内盛,水湿流注肠中,故大便溏薄清稀较气虚之便溏更甚;水湿泛溢肌肤,故周身浮肿,小便不利,水湿渗注于下,故妇女白带清稀量多,
【治疗法则】
温中健脾。
【代表方剂】
理中汤、实脾饮。
【方药加减】
腹痛:其特点是腹中隐痛,时轻时重,畏寒喜暖,疼时喜按,遇凉或劳累后则腹痛转重,得食或休息后,疼痛减轻,伴有食少乏力,形体渐瘦,大便塘薄,舌淡苔白,脉沉细等症。治用理中汤酌加白芍、黄芪、熟附子以缓急止痛,温中运脾
水肿:其特点是周身浮肿,腰部以下肿势尤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伴有食纳减少,体倦乏力,神疲短气,四肢欠温,喜岐畏寒,大便稀薄,小便短少等症,舌淡苔白滑,脉沉缓。治用实脾饮为主方,肿势过重可加猪苓、泽泻以利小便、气短乏力加黄芪、党参补益中气。水肿较重的当吃无盐饮食,水肿渐退可进低盐饮食,本证常易反夏,注意善事调补
泄泻:以大便情澈稀薄,甚則完谷不化为主症。其泻易被寒凉饮食所诱发件腹部欠温,脘腹胀满,身重纳呆,手足发凉,神疲畏寒,舌淡苔白滑,脉沉迟等症,治用理中汤加熟附子,若滑泻不禁,可加米壳、石榴皮等收涩止泻之品。
【类证鉴别】
脾气虚证与脾阳虚证:二者均为脾病虚证,都可见食少腹账,神疲乏力,少气懶言,面色萎黄大便溏烂等症。但前者仅为气虚,主要表现为消化吸收功能障碍,虚而没有寒象;后者则多为脾气虚日久伤阳发展而来,故虚而必有“阳虚生寒”的虚寒之象,当兼有腹中冷痛,喜湿喜按,畏寒肢冷等症,故虚寒之象的有无是两者鉴别的关键。
胃阳虚证与脾阳虚证:两者均为闭虚,病在中焦,故临床上常同时并见,都可出现纳食减少,脘腹冷痛,喜温喜按,口淡不渴等症。担前者以胃中虚寒,气逆于上为特征,主要表现为大便清稀,甚则完谷不化,或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妇女白带清稀量多。
脾肾阳虚证与脾阳虚证:脾肾阳虚证,其症状特点是脾阳虚证与肾阳虚证同时并见,是脾、肾两脏久病伤阳,互为因果而产生的。故其证不仅具有脾阳虚的食少纳呆,腹胀满冷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大便清稀等症,此外尚兼有腰膝冷痛,眩晕耳鸣,阳痿早泄,遗精,精冷不育,或宫寒不孕,带下清冷等肾阳虚证,较单纯的脾阳虚证更为严重。
肾虚水泛证与脾阳虚证:二者均属阳虚,都可引起体内水液代谢功能失调,出现水肿,肿势以腰以下为甚,舌脉表理颇为相似,且常相兼出现但肾虚水肿较重,多从足部开始,伴有腰膝冷痛,性功能减退等症。脾虚水肿主要兼有饮食减少,脘腹胀满,大便溏烂等脾失健运之症,临证可根据其兼证特点加以鉴别,
【现代研究】
见脾气虚证。
少阴太阳阴盛烦躁证(干姜附子汤证)
太阳阴阳俱虚证(芍药甘草附子汤证)
太阳上热下寒证
阳明腑实证
少阳兼里实证(大柴胡汤证)
阳明津伤肠燥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