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分类】
收涩
【中药毒性】
有小毒,具有肝毒性。
【性味归经】
性味:石榴皮味酸、涩,性温。有小毒。
1、《本草元命苞》:“味酸、涩。”
2、《品汇精要》:“甘、酸,温,收。”
3、《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大肠、肾二经。”
4、《冯氏锦囊?药性》:“入肝、脾、肾三经。”
5、《广西中药志》:“味苦、涩,性温,有毒。”
归经:归大肠、肾经。质涩收敛。
【功效主治】
功效:中药石榴皮有涩肠止遗,止血止带,杀虫敛疮。
主治:久泻久痢,滑泄漏精,肠风下血,崩漏带下,虫积 腹痛,疥癣,疮疡,烫伤。
1、《别录》:"疗下痢,止漏精。"
2、《药性论》:"治筋骨风,腰脚不遂,行步挛急疼痛。主涩肠,止赤白下痢,取汁止目泪下,治漏精。"
3、《本草拾遗》:"主蛔虫。"
4、《日用本草》:"止赤白带下及下虚漏精。"
5、《滇南本草》:"治久痢脓血,大肠下血。"
6、《本草蒙筌》:"染皓发,理虫牙。"
7、《纲目》:"止泻痢,下血,脱肛,崩中带下。"
8、《生草药性备要》:"治瘤子疮,止泻痢,洗疝痛。"
9、《本草备要》:"涩肠。外用染须。"
10、《本草求原》:"洗疥癣。"
1、1、《草药新纂》:"治久泄,盗汗,喉症。"
1、2、《科学的民间草药》:"驱除钩、绦虫。"
【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
石榴皮对金黄色 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霍乱弧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结核杆菌、脑膜炎双球菌、幽门螺旋菌、淋球菌、各种痢疾杆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又以对伤寒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作用最强。石榴皮水浸剂对多种致病真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2、抗病毒作用
石榴皮鞣质是抗生殖器疱疹病毒的有效成分,它不仅能抑制病毒在细胞内的增殖,还有直接杀灭病毒和阻止其吸附细胞的作用。石榴皮煎剂对甲型PR8株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石榴皮水提液对HBV有体外灭活作用。
3、驱虫作用
石榴皮煎剂有驱绦虫作用,有效成分为石榴皮碱、异石榴皮碱、伪石榴皮碱等。其机制系作用于绦虫的肌肉,使其持续收缩。
4、其他作用
石榴皮碱对温血动物的脊髓有兴奋作用,可引起痉挛,大剂量可使运动神经末梢麻痹,最后可因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石榴皮鞣质有助于局部创面愈合或保护局部免受刺激。石榴皮甲醇提取物的一化合物对牛红细胞的碳酸脱氢酶活性有抑制作用。石榴皮粉末可降低雌性大鼠的受孕率。
5、毒性
石榴皮水提液大鼠口服给药LD50为4.785g/kg;小鼠腹腔给药LD50为799.9g/kg。生殖毒性实验无致突变作用和致畸现象。
【用法参考】
1、《滇南本草》:“治日久水泻,煨砂糖服;同 马兜铃煎,治小儿疳虫蛊毒。”
2、《得配本草》:“得茄梗,治肠血;配 槟榔,杀虫。”
【注意事项】
石榴皮有小毒,用量不宜过大。痢疾积滞未清者慎服。
1、《雷公炮炙论》:“勿令犯铁。”
2、《本草从新》:“能恋膈成痰,痢积未尽者,服之太早,反为害也。”
3、张秉成《本草便读》:“涩人气血,枯人肠胃,不可多服。”
【用量参考】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或研末撒,或调敷。收涩宜炒,杀虫宜生。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