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上热下寒证

上热下寒证

上热下寒证是由热邪在上,寒邪在下,致使阴阳不交,升降失常,出现以腹痛、欲呕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本证主要见症有:欲呕吐,腹中痛,或痞满不适,胸中烦热,舌淡苔白,脉细弱,或舌红苔薄黄,脉数。

上热下寒证,主要见于"呕吐"、"腹痛"等病。

本证应与"寒热互结痞证"、"阳明腑实证"、"太阳少阳合病证"、"少阳兼里实证"、"脾虚寒湿证"、"少阴阳虚阴盛证"、"少阴阴盛格阳证"、"少阴阳虚水泛证"、"厥阴蛔厥证"、"厥阴寒格证"等相鉴别。

典型症状

欲呕吐,腹中痛,或痞满不适,胸中烦热。舌淡苔白,脉细弱,或舌红苔薄黄,脉数。

根据欲呕吐或干呕,胸中烦热,腹痛得热则减,即可辨为本证。

须注意类证鉴别:

1.寒热互结证:心下痞硬而不痛,上热下寒证则必有腹中痛。

2.阳明腑实证:吐热严重,食不能进,进则必吐,腹满痛拒按,潮热,谵语;而上热下寒证则为欲呕或干呕,腹痛得热则减。

3.太阳少阳合病属阳属热,而上热下寒证属寒热错杂。

4.少阳兼里实证:心中痞硬,呕而下利,或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而上热下寒证乃热邪在上,寒邪在下。

5.脾虚寒湿证:下利,舌淡苔白腻,脉缓弱;而上热下寒证则无下利,热邪偏盛者舌红苔薄黄,脉数,寒邪偏盛者则舌淡苔白,脉细弱。

6.脾虚寒盛:脘腹剧痛,手不可近,腹满呕吐,不能饮食,或肠中漉漉有声,手足厥冷,脉伏,与上热下寒证异。

7.少阴阴盛阳衰证:一派寒象,无热可言。

8.少阴阴盛格阳证:呕吐腹痛非主症,为或然症。四肢厥冷,下利清谷,舌苔白滑或黑滑,脉微欲绝是主症。更有身微热、面赤等假热可据。

9.少阴阳虚水泛证:水寒留于内则腹痛,水气 冲逆则呕吐。且有水肿、尿不利、下利等可资区别。

10.厥阴蛔厥:有蛔虫病史,四肢厥冷,脉微可据。

11.厥阴寒格:上热重而下虚甚,故食入即吐而痛轻;上热下寒证是上热轻而下寒重,故呕吐轻而腹痛重。上热下寒证泛指上部有热,下部有寒的证候。上热下寒Upper heat and low cold

见于

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

中医病机

本证为临床常见的急、慢性证候,多出上焦有热,中焦有寒,寒热互阻,阴阳不升降失职发展而成。证属寒热错杂、胃失和降、虚实互见之候。其病位虽在脾胃,往波及多个脏腑如肾、大小肠等,使病情复杂而加重。

体征

胸中烦热,胃中有寒,欲呕吐,腹中痛,或痞满不适,肠鸣泄泻苔白滑,脉弦。

中医治疗

清上温下,和胃降逆。

(一)内服方药:

(1)黄连汤:黄连9克、炙甘草9克、干姜9克、桂枝9克、人参6克、半夏9克、大枣12枚。本方适用于上热下寒腹痛欲呕吐者。以水20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

(2)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9克。本方适用于上热下寒、寒格吐利者。以水12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温再服。

(二)加减变化:若上焦热邪明显,烦热口干者,可加黄芩9克;脾肾阳虚,恶寒肢冷者,可加炮附子9克;胃气上逆、呕吐泛酸者,重用半夏,或加吴茱萸6克、乌贼骨12克;胃脘气滞、腹痛甚者,可加乌药9克、香附6克;胁肋痛者,可加白芍l0克、当归9克、川楝9克;脾虚失运、腹胀、纳差、便溏者,可加白术12克、苍术9克、广木香6克;胃络损伤、呕血便血者,可加炒大黄6克、地榆炭10克、白芨30克,并可配合使用云南白药、白芨粉等内服。

(三)饮食疗法:

(1)姜枣饮:生姜3片、半夏6克、红枣2个,煎饮。

(2)良姜粥:良姜15克为末、粳米100克,用水2000毫升,煎良姜至1500毫升,去渣,下米煮粥食之。

(3)吴茱萸:粳米50克煮成粥,临熟加入吴茱萸末3克,葱白15厘米食之。以上方药适用于中焦有寒,纳差欲呕者。

(4)益脾饼:白术120克、干姜60克、鸡内金60克、熟枣肉250克,先将鸡内金、白术轧细焙熟,再将干姜轧细,共合枣肉,同捣如泥,作小饼在炭火上炙干,即可食用,每日2~4次、每次1~2枚。 (5)苡米粥:生苡米150克、白米50克,先将苡米煮烂,后入米煮粥食之。以上方药适用于脾胃寒湿,肠鸣泄泻者。

施治要点

(一)本证上焦有热,胃肠有寒,"腹中痛,欲呕吐"是其辨证要点。治疗常规,自宜辛开苦降、清上温下、补泄兼施,以调理阴阳,黄连汤是代表方剂。结合临床体会,本证虽寒邪在腹,脾气受损,方中用有人参、甘草、大枣等扶正之品,但此非专为补虚而设,其旨是在建立中土,恢复中州升降之机,促使运化正常,而清上温下却是其治疗关键,故黄连、干姜、桂枝等在所必用。如果中焦寒甚,或影响及肾者,附子之类亦可酌情加入,以温里散寒。 (二)本证治疗方法,以内服药为主,若腹痛、呕吐甚者,则应配合针刺、艾灸、按摩,并结合饮食调理,心理调护及其他调护措施等协同使用。

针灸

1.针刺:取穴内关、足三里、中脘、阳陵泉、阴陵泉等,针刺用平补平泻法,每日1~2次。 2.艾灸:主灸神阙、脾俞、气海、足三里及胃腹部,每次10~15分钟,每日1~ 2次。

推拿按摩

于胃脘及少腹区轻轻按摩,每日2-3次,每次5-10分钟。以上诸法,有缓急止痛、健脾止泻的作用。

护理

1.本证多为慢性疾病,所主汤药只煎一次,取其各自立功。服时不定数量,日三夜二,宜空腹温服。 2.本证急性发作期间,宜卧床休息或住院治疗,应注意观察腹痛部位、性质、时间;病人呕吐,应注意观察呕吐物的性质、数量、气味和颜色等,并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3.如果病情缠绵难愈,可配合做气功或打太极拳,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太阳中风胸阳不振证
肺热饮停证(苓甘五味姜辛夏汤)
阴虚证
肾阴虚证
肾阳虚证
胃气虚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