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主症:胸满不舒,畏寒,发热,恶风寒汗出。
副症:头项强痛。
舌脉:苔白,脉急促或微数。
【诊断要点】
(1)必须具备主症。
(2)具备副症及典型舌脉。
(3)有太阳中风证的病史。
【证候分析】
此为太阳中风证误用下法,而致表证未解,邪陷胸中的证候。
下后伤及胸阳,胸阳不振,邪陷胸中,正邪相争故有胸满,表邪不解,故有恶风寒,发热,汗出等证;
邪气虽陷,但正气仍能抗邪向外,故见脉促。
若脉不促而见脉微、恶寒较重的,是误下后不仅伤心胸之阳气,而且伤肾阳,故治疗上与上证不同,二者并列一处,以资鉴别。
【治疗法则】
脉促胸满者,宜调和营卫,兼通胸阳。脉微恶寒重者,宜调和营卫,温经扶阳
【代表方剂】
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方药加减】
咳嗽:其特点是感邪后咳嗽,形寒,头痛,口渴汗出。治用桂枝去芍药汤加杏仁、花粉等。
【类证鉴别】
太闳热扰朐膈证与太阳中风胸阳不振证:二者均由太阳病误治而致,其病位都在胸膈。不同点:前者为表证已罢,热邪入里,留扰胸膈,或热病后期,余热未尽,内扰胸膈:后者为表证未罢,邪气内陷,胸阳不振。从症状上看,太阳热扰胸膈证,以心胸烦热不适,起卧不安等为主,兼有不同程度的热象,而本证虽有胸满,脉促,但伴有发热汗出恶风寒等表证,二者不难鉴别。
大结胸证与太阳中风胸田不振证:二者均可由太阳病误治而成。症状上都有胸满等。不同点:大结胸证,多因误治,邪热内陷,与有形之水饮结于胸胁心下等部位,病变范围以胸为主,涉及到腹,证见胸胁疼痛拒按,短气躁烦,懊侬,或心下痛,按之后硬,甚者从心下至小腹硬满疼痛,手不可近,日哺所小有潮热,舌上燥而渴,不大便,脉沉紧或沉迟有力;本证为表邪未解,邪陷胸中,但正气仍能抗邪,临床上以表证为主,兼脉促,胸满,或脉微,恶寒。
胸膈痰实证与太阳中风胸阳不振证,二者皆有胸满,发热,恶风,汗出等证,病位均在胸中,不同点:胸膈痰实证以胸中窒塞胀满,恶心欲吐,气上冲咽,呼吸不利或手足不温,寸脉微浮为主,本证脉促或脉微可区别之。
少阳半表半里证与太阳中风胸阳不振证:二者均有胸满不舒症状。不同点:少阳半表半里证,病位在少阳,病机为枢机不利,火气为病,证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其往来寒热是少阳病热型,脉象为弦;本证为发热,恶风寒,脉促或脉微。
【现代研究】
(1)太阳中风胸阳不振证的基本病理:
本证或因阳病误用苦寒下泄挫伤阳气;
或素体阳虚,致使胸中阴大于阳。优势的阴的凝聚性、静性引起胸满。阳的升动性不足引起脉促或虚微。弱势的阳的发散性、温煦性不足,而产生畏寒等症状。本证为整体与局部反应性共同构成的证候,属减弱性失调。
(2)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药理作用
本方具有解热,祛风止呕,镇痉止痛,芳
香健胃,抗流感病毒,强心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从附子中提取的有效成分消旋去甲乌药碱具有环状儿茶酚胺结构,是一种β一受体兴奋药。它具有加强心肌收缩力、加速心率、扩张血管、松驰支气管平滑肌、促进肝糖元分解等作用,这些作用均与热性药温里祛寒的理论相符合,附子还有兴奋垂体一肾上腺皮质功能及抗炎作用,用于心衰、休克、关节炎等。
太阳热扰胸膈证(栀子豉汤证)
太阳热扰胸隔中焦气滞证(栀子厚朴汤证)
气血不足证
心肺阴虚证
心肺阳虚证
心脾两虚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