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气虚证

胃气虚证

胃气亏虚证胃气虚弱,纳运失司,以胃脘痞闷、隐痛、喜按,食欲不振,或得食痛缓,疲乏,舌淡嫩,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胃气虚证是对胃气不足,受纳和腐熟水谷功能减弱,以致胃失和降所出现的临床症状的概括。多因饮食失节、劳倦虚损、或吐泻太过伤及胃气所致。主要临床表现为:胃脘隐痛,按之痛减,不思饮食,或食后不易消化,或食入则吐,常兼见少气懒言,语声低微,面色萎黄等症状,舌质淡苔白,脉虚弱。胃气虚证常见于"胃脘痛"、"嘈杂"、"呃逆"、"嗳气"、"呕吐"、"虚劳"、"妊娠恶阻"等疾病中。胃气虚证通常应与"脾气虚证"、"胃阳虚证"、"中气不足证"、"肝气犯胃证"相鉴别。胃气虚见于:胃脘痛,呕吐,呃逆,妊娠恶阻;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肠道神经官能症等。

中医病机

本证多因饮食不节,思虑、劳倦过度,或吐泻日久等,导致胃气虚弱,胃气受纳和腐熟水谷的功能减弱,胃络失养,胃失和降而致。病位在胃,其证属虚。

体征

胃脘隐痛,得食稍减,按之觉舒,不思饮食或食后不易消化,痞满不舒,呃逆嗳气,恶心呕吐;兼见少气懒言,语声低微,面色萎黄。舌质谈,苔白,脉虚。

中医治疗

益气养胃。(一)内服方药:(1)四君子汤:人参12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甘草4.5克。本方能甘温益气养胃。(2)黄芪建中汤:黄芪30克、桂枝10克、芍药10克、炙甘草10克、饴糖30克、大枣10克、生姜10克。本方能益气、温中、补虚。(二)加减变化:呕恶欲吐或妊娠恶阻者,用基本方(1)加橘皮10克、法半夏10克,以和胃降气;呕吐痰涎清水者,可加吴茱萸、桂枝各10克,以温中降逆。胸脘不舒,痞塞胀满者,加柴胡,升麻各10克,枳实10克,厚朴12克以升清降浊,燥湿除满,或用半夏泻心汤,补泻同施;饮食不香,口淡无味者,应加砂仁10克、建曲15克、鸡内金10克、藿香6克以醒胃运脾。胃脘隐痛,喜温喜按者,用基本方(2)加良姜15克、香附15克,以温中行气止痛。(三)外敷药物:1.外用烫熨法:麸皮一两,拌炒生姜渣五钱,炒热后用布包裹,揉熨患处。用于胃虚痞满。 2.暖脐膏(由沉香、小茴香、乳香、肉桂、麝香等组成)每次1张,微火化开,贴脐腹。适用于胃脘虚痛、寒痛者。(四)饮食疗法:1.金橘根煲猪肚:金橘根30克、猪肚l00-150克,切成小块,加清水四碗煲至一碗半,以食盐少许调味,饮汤食猪肚。本方具有健脾开胃,行气止痛的功效,用以治疗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 2.胡椒酿红枣:红枣5个去核,每个红枣纳入白胡椒二粒,煮饭时,放在饭面蒸熟食之。本法温中补脾,暖胃止痛,用于胃虚疼痛,嗳气,口淡,痰涎清稀者。

施治要点

(一)"虚则补之"是治疗一切虚证的基本法则。然补益之法,因证而异。叶天士"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古人又曰:"六腑以通为补"。胃虚证的治疗,除益气养胃之外,常用理气和胃药如木香、砂仁、枳壳、莱菔子、陈皮、厚朴以及消食药神曲、山楂、鸡内金、谷麦芽等。其目的是"降浊";浊气降则清气升,气机调和则补药自能发挥作用。即所谓"以通为补"、"以降为补"、"补而不滞"之意。(二)理气、和胃药大多味辛,性善走散,过用则辛香燥烈,耗伤胃气。故治疗贵在配伍恰当,以补为主,以通为辅。如补中益气汤之用陈皮,归脾汤之木香,参苓白术散之砂仁,皆有此意。另有苦寒败胃之说,苦寒药用之不当,能损伤胃气。但苦寒药其性苦降,符合胃的生理特性,所以,胃虚之证,短期、小量加用苦味药物,反能起健胃作用。 (三)脾胃属土,互为表里,其居中焦,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腐熟,其司食物的消化、吸收、输布之职。当胃气虚时,脾气亦虚,所以脾胃气虚常常并见。治疗时当补脾益气,辅以消导之品,可用六君子汤加神曲、山楂之类。此外,胃气虚弱时,胃失和降,气滞不行,易挟杂宿食、痰饮、瘀血等证,治疗时尤当细辨。

针灸

1.针刺:取穴足三里;中脘、关元、中极、脾俞、胃俞等。针用补法。 2.艾灸:中脘、足三里、神阙。

护理

脾胃病易治难养,取得疗效并不困难,巩固疗效却感棘手。调护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1.不吸烟,不喝酒,不饮茶、咖啡、可口可乐等。 2.禁辛辣、油煎及硬的食物,少吃多餐;忌怒。 3.避免化学药物的刺激,如消炎解热镇痛药、类固醇及降压药物等。


心阴阳两虚证
心阳暴脱证
阴虚津亏证
浊阴不降证
阳虚证
心肾气虚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