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主症:心悸怔忡,胸闷气短,或心胸憋闷作痛,突然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
副症:呼吸微弱,面色滞暗,口唇青紫,畏寒喜暖,神志模糊,甚则昏迷。
舌脉:舌淡或淡紫,或有瘀斑,脉结、代、促或细数无力,或脉微欲绝.
【诊断要点】
(1)必须具备主症。
(2)具备副症中任何两项,加典型舌脉。
(3)本证多有心阳虚或心脉痹阻的病史。具有发病急骤,病程短,病势危重的特点,
【证候分析】
心阳虚及心脉痹阻是本证的病理基础。心阳虚鼓动乏力,则心悸怔忡,胸闷气短,动则尤甚;痰瘀阻滞心脉,”不通则痛“,故心胸憋闷作痛;心阳暴脱,故随气泄,故冷汗淋漓;阳气外脱,形体失温,则四肢厥冷而畏寒喜缓;心阳骤失,无力运血上荣,则面色苍白而舌淡;血行迟滞,亦可见口唇青紫,面色滞暗,舌淡紫或有瘀斑;心阳外聪,宗气大泄,故呼吸微弱;阳脱气散,神失其主,故神志模糊,乃至昏迷;心阳迅速外脱,故脉数面无力:心陌外脱欲绝,无力鼓动于脉,则脉撤欲绝;脉气时有不续,则脉结代或促。
【治疗法则】
回阳救逆。
【代表方剂】
参附汤、四味回阳饮。
【方药加减】
心痛:其特点是突然胸骨后持续性剌痛、闷痛面有激死感,兼见面色苍白或滞暗,口唇青紫,冷汗淋漓,肢冷脉微。治用参附汤,酌加干姜、.桂枝、肉桂、薤白、丹参、川芎、赤芍、红花等
厥证:其恃点是在心阳虎或心脉麻痹阻的基础上,突然出现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冷汗淋漓,神志摸糊,乃至昏迷。治用四味回阳饮,酌加白术、黄芪、龙骨、牡蛎等以益气回阳,敛汗面表。汗多伤津者,亦可酌加麦冬、五味子、山茱萸、沙参等。
【类证鉴别】
心阳虚证与心阳暴脱证:心阳虚证是心阳暴脱证的病理基础,在心阳暴脱发生前和发生过程中,皆可出现心悸怔忡,胸闷气短,畏寒肢冷等心阳虚的临床表现。但心阳虚证以心阳亏虚,功能衰减为其基本病理改变,故以上述表现为其主要临床特征,而无心阳骤然亡失的见症。心阳暴脱证则以心阴心阳失于维系,心阳骤然亡脱为其主要病理改变,故临床以在心阳虚(心悸畏寒,胸闷气短)或心脉痹阻(心胸憋闷作痛)的基础上,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脉数无力,甚则脉敢欲绝等症为其主要表现。心阳虚证发病缓,病程长,病情较之心阳暴脱证为轻。心阳暴脱证发病急,病程短,是病情急骤恶化时出现的危重证候。二证轻重缓急不同,主要临床表现各异,故不难作出鉴别。
亡阳证与心阳暴脱证:心阳暴脱证属子亡阳证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