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主症:五心烦热,咽燥口干。
副症:午后颧红,盗汗,便结而尿短赤。
舌脉: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诊断要点】
(1)主症具备,加副症或典型舌脉一项;
(2)主症具备一项加副症二项及典型舌脉;
【证候分析】
明液亏损,虚火内扰故心烦,手足心热;
虚火上升则午后顴红,口咽干燥,舌红少苔;
虚火通津外泄,故见盗汗;
尿少色黄,大便燥结为阴津耗伤所致;
阴血不足,故脉细:内有虚热,故脉细兼数。
【治疗法则】
滋养阴液。
【代表方剂】
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
【方药加减】
虚劳:其临床表现随阴精虚损所及脏腑之程度而有所不同。除具备阴虚证的基本特点外,心阴虚者以心烦失眠、盗汗或舌碎生疮等症为主,治用天王补心丹滋阴清热,养心安神,心神症状严重者,酌加琥珀,龙齿、夜交藤之类安神定志。
肝阴虚:以头痛、眩晕、耳鸣、目干涩等症为主,治用补肝汤,滋阴养肝酌加枸杞、桑椹、女贞子、玉竹、沙范子之类,或用杞菊地黄丸;
肾阴虚:以遗精,腰背疲软,头晕耳鸣,口咽干燥等症为主,治用左归丸补养肾阴,阴虚火旺明显者可用知柏地黄丸或大补阴丸。
消渴:以尿频量多,混浊如脂奔或尿甜,腰膝酸软,多梦遗精及口渴引饮,多食而消瘦,舌红绛少津,脉细数等症为特点。治宜滋养阴液,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减,其中山药,萸肉必须重用,与此同时可并服生地黄饮子以加强疗效。
眩晕:以眩畢、耳鸣、健忘为特点,伴见腰坡膝软,遗精,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治宜滋阴填精,方用左归丸如减。若伴见肢体震颤,筋惕肉萌等阴虚动风证候,治宜养阴熄风,方选大定风珠加减。
【类证鉴别】
血虚证与阴虚证:血属阴,血虚证本属阴虚证范畴,但血虚证以而、唇、舌、爪甲色“淡”为特点,是因血虚不能外荣所致阴虚证以潮热、颧红、盗汁、五心烦热、舌红绛:脉细数等阴虚内热的“热”象为特点,是由阴不制阳所致。
津液亏损证与阴虚证:津液属阴,津液亏损证亦属阴虚证范畴,但在病变程度上较阴虚证为轻,若进一步发展可导致阴虚证。津液亏损证是由于大汗、吐、泻及燥热之邪灼伤津液所致。病变主要以肺、胃、膀胱、大肠等脏腑津液亏损为景,主要表现为咽干、口渴、唇舌干燥,皮肤干燥或祜瘪,小便短少,大便燥结等“燥”象。阴虚证是因脏腑叨液亏掼所致,病变主要以心、肝、肾等脏阴液亏顷为主,临麻表现以阴虚内热证候为主,
【现代研究】
阴虚患者的病理生理变化是:大脑皮层和交感神经神经系统兴奋性偏高,下丘脑一交感一肾上腺髓质功能活动亢进、下丘脑一垂体前叶一肾上腺皮质袖功能活动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腺功能亢进,血浆cAMP明显升高,新陈代谢增高,能童代谢旺盛,生热效应增强,热童过盛、肝糖元含量减少,核酸合成胚盛,唾液分泌量减少,皮肤血管扩张充血,甲皱微循环血流减慢,胰岛分泌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糖耐量降低等。
肺经热盛证
太阳中虚里急证(小建中汤证)
冲任虚热证
太阳中风胸阳不振证
肺热饮停证(苓甘五味姜辛夏汤)
阴虚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