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主症:皮肤干涩,口燥咽干。
副症,毛发干枯,肌肉消瘦,或皮肤瘙痒,鳞屑,甚则皮肤粗糙,肌肤甲错,大便秘结,常伴面色淡白无华,心悸失眠,头晕眼花,肢体发麻。
舌脉:舌红苔干,脉弦细数或细涩。
【诊断要点】
(1)必须具备主症。
(2)具备副症中的任何两项,加典型舌脉。
(3)本证可出现于多种疾病之中,尤其多见于慢性病后期,属虚证范畴,其临床表现各有其特点,应结合原发病分析,才能具有针对性。
【证候分析】
精血亏拫,失于滋养,出现内燥,血不养肤,血虚生风,则见皮肤干涩、粗糙、瘙痒等症;发为血之余。血虚发无以养则干枯无华;肌肉失养则形体消瘦,肠道失濡面大便秘结:血虚故可见面色淡白无华,心悸失眠,头晕眼;舌红苔干,脉细数或细涩皆为阴血亏虚,燥邪内生之象。
【治疗法则】
养血濡燥。
【代表方剂】
四物汤、大费煎、养血润肠丸。
【方药加减】
噎膈:临床表现为病程日久,咽喉唛塞梗涩,虽知饥渴而食饮难下。吞咽极为困难,或食入复吐出,甚则滴水难入,或勉强下咽则胸膈灼痛,口渴咽干;毛发枯槁易折,身体赢瘦,肌肤干燥,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红少津或紫暗,脉细涩,治用大营煎酌加桃仁、丹皮,呷服蜂蜜、姜汁等。
积聚:以久病不愈,腹内积块坚硬作痛为特点。其痛势隐隐或疼痛较剧,面色萎黄或黧黑,皮肤干涩粗糙,肌肉枯瘦,饮食减少,神疲乏力,舌红光剥无苔,或舌淡紫有瘀点,脉细涩。治用四物汤合化积丸。
虚劳:临床表现为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食或胲有结块,肌肤甲错,面色及两目黯黑,口渴不欲饮,妇女经闭,舌红而干或紫暗有瘀点,脉细涩,治用大庶黄虫丸。
便秘:以大便干燥秘结,排便困难为主症。伴口唇干煤,咽干少津,尿少,形弱神疲。肌肉消瘦,或伴面色不泽。心慌头晕,唇甲淡白,舌淡或苦红少津,脉细或细数无力,治用四物汤五仁丸,或养血润肠丸。
【类证鉴别】
外燥证与血燥证:两证皆属燥证,临床表现均可见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燥等症状。不同的是,外燥是由感受外界燥邪,从口鼻而入,燥热伤津,病发于肺卫;而血燥是由高热,呕吐,腹泻,汗出,失血过多之后,血少津伤而燥化所成。外燥证常伴发热恶寒,咳嗽,脉浮等肺卫症状:而血燥证多件面色淡白,肌肉消瘦,头晕脉细等血虚见症。外燥证治以轻宣清肺润燥,血燥证治以养血生津润燥。
血虚证与血燥证:由于两证都是由津液亏拫所出现的病证,故其在病因、病机、症状方而有相似之处,但又有不同,如血虚证常由失血较多,或脾胃虚弱,生化乏脒,或劳倦内伤,阴血暗耗等引起,若在此病理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其血少津枯而化燥,则会产生血燥证。血虚证主要因血之濡养脏腑,充盈血脉功能不足,故表规出头晕眼花,面色无华,口唇淡白,心悸失眠,舌淡脉细等症状;而血燥证则由于精少血枯,口唇、皮肤、肌肉等得不到津血的谦润滋养,故临床表现餘血虚见症外,又有口燥咽干,皮肤干涩粗糙,肌肉消瘦,毛发干枯不泽笋血燥症状。在治疗上血虚证当补血,血燥证当养血润燥。
阴虚证与血燥证:两证均有津亏血少的表现,症见口燥咽干,眩晕失眠,形体消瘦。但阴虚证尚有阴不制限,虚热内生之病理变化,伴有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午后颧红等症状,而血燥证则有毛发干枯不泽,皮肤粗糙,或肌肤甲错及面白无华,肢体发麻等燥化和血虚见症。阴虚促的治疗以被阴清热为主,而血燥证的治疗以养血润燥为主。
血热证与血燥证均见血热证的”类证鉴别“。
肺卫不固证
风寒束肺证
风热犯肺证
心经实热证
凉燥袭肺证
燥邪犯肺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