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主症:惊悸不宁,夜寐不安。
副症,小便短赤,烦躁,面江、口渴、失眠,或发热或不发热,谵语狂躁,吐血衄血,肌肤疮疡。
舌脉指纹:舌红肿或溃烂-苔黄,脉数指纹紫。
【诊断要点】
(1)必须具备主症。
(2)具备副症中的任何二项及典型舌脉。
【证候分析】
外感温邪,入里化热,导致心神不安,故惊悸、夜寐不安;重则扰乱神明而狂霹谵语;心开窍于舌,心经实火亢盛则烦躁,舌红肿或溃烂;心火内炽上炎则面赤,伤津则口渴,热及下焦则尿短赤:心主血豚,心火内盛,血热妄行,络脉被灼,则吐血、衄血:实火热毒壅滞络豚肌肤,局部气血不畅,热腐成痈,而致肌肤疮疡,苔黄、脉数,纹紫皆系心经实热之象。
【治疗法则】
清热宁心。
【代表方剂】
清宫汤、泻心导赤散。
【方药加减】
惊悸:证见心悸不安,心烦口渴,舌质红绛:脉数,指纹紫。治用清宫汤。
不寐:不寐兼有躁扰不安,多梦,头晕舌赤。治用加味导赤散(《幼幼集成》)合泻心散(《小儿药证直诀》)。
吐舌:其舌伸长而收缓,伴有面红、烦躁,口渴、尿赤,治用泻心导赤散(《医宗金鉴》)
舌疮:其舌尖生疮或溃烂。治用泻心导赤散。
尿血:证见小便黄赤,或伴鲜血,心烦口渴,面颊唇红,夜寐不宁,烦躁多哭,或口舌生疮,舌尖红赤,脉细数,指纹紫,治用导赤散加黄连,白茅根,丹皮、栀子、仙鹤草。
【类证鉴别】
心胃实热证与心经实热证:此两证病性、病位相同,故临床表现扳为相似,均可见舌病(包括肿胀1疼痛、溃烂)、尿赤,心烦不眠,心悸不安。但心雷实热证,胃有实热胃与脾相表里,脾之脉络于舌,脏腑壅滞,故心胃实热证,除见舌体大外,并见烦渴欲饮,大便秘结,发热,这些乃胃实热的临床表现,以此小肠实热证与心经实热证可鉴别心经实热证,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经实热可下移小肠,表现出小肠实热的症状,如尿赤,尿的热,尿痛等,但心实热证必有心本身的病变,如心悸、心烦、不眠等症,这是小肠实热证没有的。小肠实热证常伴有小便不利,大便粘滞,这是因小肠受热不能正常分清泌浊,从而影响膀胱,大肠的功能,导致大便粘滞,小便不利。这些病理机转是心经实热证所没有的,故有助于此二证的鉴别。
【现代研究】
中医对实火口疮采用淸热解毒,通便泻火的治疗方法,据现代药理学研究,这二类药物均有广谱抗菌,抗病毒和作用,抗炎作用及解毒作用,同时清热解毒类药物可以增加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增强机体对感染的代偿,适应和修复功能,所以中医对实热型口疮有突出的疗效。
风热外袭证
厥阴上热下寒证
肾气不固(完带汤)
肾气不固(固冲汤)
脾肾阳虚证(实脾饮)
气阴不足证(生脉散)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