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主症:阴囊干燥瘙痒,喜浴热汤,甚则起疙瘩,搔破后流黄水。
副症:阴囊皮肤灼热疼痛。
舌脉: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诊断要点】
(1)必须具备主症及典型舌脉。
(2)发病局限于阴囊部位。
(3)多见于阳盛素质,复外感风邪或风热之邪,病程较短。
【证候分析】
外感风热之邪,邪郁肝经,血脉壅滞,故生疙瘩,形如赤粟;
风胜则干、热胜则燥,故阴囊干燥作痒、喜浴热汤润之;
瘙痒抓破后流黄水,皮肤灼热。
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皆风热之厥。
【治疗法则】
清热疏风痒。
【代表方剂】
消风散。
【方药加减】
阴襄风:临床以阴囊干燥作痒,喜浴热汤润之,甚则起疙瘩、形如赤粟,搔破后流黄水为持征,常用消风散加柴胡发散肝经郁热、龙胆草清泻肝火,减去苦参、苍术苦燥之品。
【类证鉴别】
湿热下注证与风热外袭证:二证均表现为阴囊搔痒,不同点是:湿热下注证多见于湿热体质,患处搔痒浸润潮红,破后湿烂,脓水颇多,苔黄腻、脉滑数。风热外袭证多见于阳盛素质,初起阴囊干燥作痒,喜浴热汤润之,甚起疙瘩、形如赤粟,苔薄黄,脉弦数。
风热侵袭肺卫证
风热邪毒证
食滞胃脘证
髄海不足证
风寒袭肺证
肺脾气虚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