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主症:手足厥逆,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
副症:或有发热恶寒:或咽喉肿痛,疼痛难忍,声音嘶哑;或吐脓血量多,气味腥臭,胸痛:或神疲食少,大便溏泄。
脉象:寸脉沉而迟,尺脉多不至。
脉迟一般是舌淡,如果舌红,表示舌脉不符
【诊断要点】
(1)必须具备主证。
(2)具备副症中任何二项。
(3)多有外感伤寒及误治病史。
【证候分析】
本证乃伤寒后期,大下后,正气伤而邪陷于里,形成表邪未尽解,反伤正气,上热下寒(肺热脾寒)之证。误下致阳气内郁,不达四末,故手足厥冷;大下之后阴阳两伤,阴伤则肺热气痹,故咽喉不利,或肿痛,或声音嘶哑:胂热熏蒸,灼伤肺络,故吐脓血,胸痛;阳伤而脾虚气陷,故泄泻不止:若表邪未尽,卫阳被逷,则恶寒发热;脾气虚陷,故神疲食少,氧陷于里,郁而不伸,故寸脉沉而迟,尺脉不至。
【治疗法则】
发越郁阳、清上温下。
【代表方剂】
麻黄升麻汤。
【方药加减】
若脾虚甚者,其下利不止,脘腹冷痛者,去石膏或减少石膏用量。
【类证鉴别】
热厥证与厥阴上热下寒阴虚证:二者都有手足厥冷的主症。但二者的病机不同,热厥证的手足厥冷为邪热炽盛,郁闭于内不能外达所致,厥阴上热下寒阴虚证为寒热错杂,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所致。热厥证伴有胸腹灼热,口渴喜冷饮,腹满痛拒按,大便秘结,舌红苔黄之实热证;厥阴上热下寒阴虚证伴有咽喉肿痛,吐脓血,泄利之上热下寒证。
寒证、脏威证与厥阴上热下寒阴虚证:三者皆有手足厥冷之主症。寒厥乃外寒直中,或脾肾阳虚复感寒邪;脏厥乃内外皆寒,阳虚阴盛;而厥阴上热下寒阴虚证乃上热下寒,肺热脾虚故其临床表现,寒厥、脏厥者四肢厥逆,伴有畏寒嗜卧,拘急疼痛,下利清谷,脏厥者病情更为严重,与后者唾脓血,咽喉肿痛,有明显区别。
胃阳不足饮停证与厥阴上热下寒阴虚证:二者亦都有手足厥冷的主症。但胃阳不足饮停证,为阳虚饮停,阳气被阻不能达于四末,其手足厥冷轻,伴有心下悸,口不渴,小便不利;厥阴上热下寒阴虚证为误下阳陷,阳郁不能达于四末,其手足厥冷重,伴有咽喉肿痛,吐脓血,下利等,临床易于鉴别。厥阴蝈厥证与厥阴上热下寒阴虚证:二者之手足厥冷,均为寒热错杂,虚实互见之证。但厥阴蝈厥证之上热表现为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下寒表现为饥不欲食,食则吐蛔,下利不止:而厥阴上热下寒阴虚证之上热表现为咽喉肿痛,吐脓血,下寒仅以泄利不止为主,更不伴有吐蛔的蝈厥证之特点。
热邪或湿邪蕴结上焦证与厥阴上热下寒阴虚证:前者热甚亦可致邪热闭郁,不能外达,而见四肢厥冷;日久或误下亦可泄利不止。但其病位在上焦(肺或咽喉),故主要伴有唾脓血,咳嗽,胸痛,气啃,甚者不能平卧之实证,热证。而后者病位则在肺与脾,临床二者症状亦同时出现。临床整个病变过程则不难区别。
暑湿或湿热弥漫三焦证与厥阴上热下寒阴虚证:二者都可见到手足厥冷,下利及上热的唾脓血之证。但前者属温病范畴,且伴有胸院痞闷的湿象,下利为黄赤灼肛,舌红苔黄腻脉滑;后者为伤寒,亦没有湿的见症,下利为清谷,舌脉亦不相同。
肝胆湿热证
心脾两虚证(儿)
肝肾阴虚证
气滞痰凝证
风热外袭证
厥阴上热下寒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