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风湿热证

皮肤风湿热证

【临床表现】

主症:皮肤瘙痒、糜烂、色潮红。

副症:皮损呈播散性,渗出、脱屑、血痂、皮肤肥厚,大便干结,小便黄。

舌脉:苔薄黄或黄腻,脉滑数。

【诊断要点】

(1)必须具备主症。

(2)具有副症中任何两项,加典型舌脉。

(3)具备起病急,发展变化多端,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的特点。

【证候分析】

风湿热三邪蕴阻肌肤,阻塞经络,使肌肤失养故瘙痒;风湿热邪与气血相搏,故湿热外泛皮肤糜烂、渗出、色潮红:湿热内结,故有大便干燥,尿黄:风湿热内蕴,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疗法则】

祛风清热利湿。

【代表方剂】

(1)内治法:消风导赤汤。

(2)外治法:渗水多时可用10%黄柏溶液或蒲公英30克、野菊花15克,煎汤待冷后湿敷;渗水减少时,再用青黛散麻油调搽。

【方药加减】

急性湿疹:其特点是皮肤可呈播散性,范围较广,瘙痒较重,常因搔抓而合并有抓痕及血痂,脱屑,皮肤轻度潮红:伴有糜烂、渗出、大便略干,小便黄;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滑数。治疗选用消风导赤汤加减,湿邪重者加车前子茯苓皮、苍术皮、黄柏

牛皮癣:与祖国医学文献中记载的“摄领疮”相类似,现代医学称之为神经性皮炎。其特点是皮损成片,粗糙肥厚,阵发性剧痒,夜间尤甚。色潮红、糜烂、血痂。大便干燥,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拍疗选用消风导赤汤和全蝎方加减,方中全蝎、皂刺、防风、刺蒺藜祛风止痒;苦参、白藓皮利湿止痒:金黄连、银花、灯心清热解毒利湿。

【类证鉴别】

皮肤风湿热证与皮肤湿热证:二者病因,病机以及临床表现不尽相同。皮肤风湿热证多因风湿热三邪搏于肌肤面发,其鉴别点除皮肤搔痒、糜烂、色潮红等外,特别具有瘙痒剧烈等风邪致病特点,全身症状一般不明显,可有便干、屉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多行数。而皮肤湿热证总属湿热搏结,蕴蒸皮肤而发,其病因或由暑湿外侵,亦可由卫气不固,素禀不定,易于染毒而成。故皮损除耵红、灼热、作痛等热证外,其主要特点是有不同程度的皮肤疱疹、糜烂、滋水等水湿泛肤特点。


少阳兼胃热证(柴胡加芒硝汤证)
太阴虚寒证
冲任实寒证
太阴兼太阳证(桂枝人参汤证)
少阴阳虚寒湿证(附子汤证)
热结肠腑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