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主症:大汗出,口渴欲饮水数升,无表证。
副症:无大热,心烦,背微恶寒。
舌脉:舌苔黄燥,脉洪大。
【诊断要点】
(1)必须具备主症。
(2)具备副症中任何两项加典型舌脉。
【证候分析】
里热炽盛,津液受损,故人烦渴不解,邪归阳明,里热太盛,热极汗出故无大热,热盛于里,上扰心神故心烦,大汗出后阳明内热熏蒸于背,津气两伤,肌腠疏松,卫气不固故背微恶寒,舌苔黄燥,脉洪大均为里热炽盛,气津两伤之候。
【治疗法则】
辛寒清热,益气生津。
【代表方剂】
白虎加人参汤。
【方药加减】
温疟:临床表现为先热后寒、热多寒少,头痛、心烦汗出,骨节烦疼,时时作呕,寒热休作,发热定时,脉多弦,无苔少津。可以本方合桂枝汤治之。
冬温:临床表现为口渴、烦热、自汗、咳嗽、胁痛、脉洪大。可以本方酌加连翘、黄苓、桑叶、杳仁等药治之。
暑温:临床表现为高热心烦、头痛且晕、面赤气粗、口渴汗多或背微恶寒、苔黄燥、脉洪数或洪大而扎。可使本方酌加沙参、麦冬、五味子等药治之。
中暑:临床表现为身热汗出,精神衰惫,四肢困倦,胸满气短,烦燥不安,口渴,脉洪大而无力者,可依本方酌加麦冬、五味子、西洋参、石斛等.
【类证鉴别】
胃热津气两伤证与胃热证:二者均可见到口渴引饮、脉洪大之症状。但前者以无大热、汗大出为主症;后者以胃中嘈杂、口臭肿、消谷善饥,一般没有发热,汗出不甚力症,以此为辨,不难区别。
胃热津气两伤证与太阳蓄水证:二者均有口渴之候。但前者口渴较重,表无大热,其病机为汗吐下后热结在里,热盛津伤所致。后者虽有口渴但表有热,其病机为表邪未解随经入里,膀胱气化不利,邪与水结,由此来看二者不难鉴别。
【现代研究】
冈野正宪先生用本方治愈一例慢性湿痊患者。还常用于治疗日光性皮炎,糖尿病,肺炎等。
(《汉方临床》1964年5月)
脾阳虚水泛证
水饮食滞痞证(生姜泻心汤证)
寒湿困脾证
脾肾阳虚证
肝阴虚证
热入营血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