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经热盛证(阳明经证)

胃经热盛证(阳明经证)

【临床表现】

主症:壮热不恶寒,汗大出,渴喜冷饮。

副症:面赤,心烦。

舌脉:苔黄燥,脉洪大或滑数。

【诊断要点】

(1)必须具备主症。

(2)或具备一项副症,加典型脉。

(3)或有外感病史,亦有发病即见本证者。

【证候分析】

胃为水谷之海,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正气旺盛,抗邪之力强,非邪盛不能入侵。一旦邪入阳明,正气奋起抗邪,正邪剧争,里热遂生,外而肌腠,内而脏腑,无不受其熏灼,故身壮热,不恶寒反恶热。正如吴鞠通所说:“温热之邪与阳明相搏,故但恶热也。”里热蒸迫,津液外泄,故见汗液大出;邪热既盛,汗出又多,耗伤津液故口大渴喜冷饮;阳明经脉上荣于面,阳明热盛,故而部红赤:热盛津伤故苔黄燥;里热蒸迫,正邪俱盛,故脉洪大或滑数。

【治疗法则】

清热保津。

【代表方剂】

白虎汤。

【方药加减】

若热渴较甚者,可加银花、鲜石斛、鲜芦根以增强其清热生津之力;

若热盛而津气耗伤,证见壮热、烦渴、大汗出、背微恶寒、苔黄燥、脉洪大而芤,可加人参,即为白虎加人参汤;

若胃热炽盛兼血虚者以白虎加生地;

精虚者加枸杞:

若胃火炽盛,液燥便闭,证见谵语发狂、大热大烦、大渴大汗、大便燥结、小便赤混,用白虎汤加元明粉、大黄,即为白虎承气汤;

若心烦汗出,口渴饮冷,先热后寒,定时发作或单热不寒,骨节疼烦、呕恶,舌苔黄,脉洪数者,治以白虎加桂枝,即为白虎加桂枝汤。

【类证鉴别】

胃热证与胃经热盛证:二者名虽相似,实则殊异,虽皆可出现渴喜冷饮、尿黄,苔黄脉滑数等临床表现,但胃热证属内伤,多系气那化火或过食辛辣肥甘,蓄积化热引起,临床以胃脘灼痛、嘈杂吞酸、或食入即吐,或消谷善饥、或牙龈肿痛、齿衄等火灼胃脘,机能亢奋或循经上炎的表现为其主要见症,而无高热,大汗等症,病程较长胃经热盛证属外感,系温热之邪内传入里,或寒邪入里化热,燔炽于阳明气分,无形热邪弥漫全身所致,故以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为其主要临床特征,但无胃脘灼痛、吞酸嘈杂,消谷善饥、齿龈肿痛等表现,病程较短,可资鉴别。

痰热结胸证与胃经热盛证:痰热结胸证之身热、面赤、渴欲冷饮有似胃经热盛证,但本证系无形邪热亢斥内外,以热渴汗泄、脉洪大等“四大症”为临床特点,因热邪识盛,津液耗伤,故舌苔黄燥而不滑。痰热结胸证为痰热互结于胸脘、气失宣杨所致,以胸脘痞满,按之疼痛、苔黄滑为特征,因痰热互结,津液不能上承于口,故渴欲饮水,饮不解渴,得水则呕、这与胃经热盛证之大渴引饮,饮后稍安截然不同,临床上不难鉴别。

【现代研究】

胃经热盛证相当于气分证,关于气分证有研究认为:

气分证是指病邪入里,影响人体气的重量功能所产生的一类病变,由于气分证候的范围相当广泛,病变部位有在胃、脾、肠、胆、胸膈的不同,其中以阳明胃经热盛证较为常见,故将气分证的研究附录于本证气分证属里证,但正气尚盛,抗邪有力,该阶段相当于急性传染病的症状明显期,以毒血症所引起的症状及由于高热而引起的体液与电解质代谢紊乱为主、脏器实质显示混浊肿胀及功能紊乱,但此时病变多是可逆的,当病因消除后,多可恢复正常。气分阶段血浆皮质醇含量除8点钟与正常人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时均显著高于正常人(P<0.01),这种增髙的原因,推测可能与机体受外邪剌激时表现出一种应激反应,从而使肾上腺皮质酵分泌增加有关,反映出机体的正气对外邪发出的主动进攻尚处于占优势的地位的一种表现。对温病患者舌脱落细胞的检查发现,脱落的白细胞以气分最多(85.4%),说明气分阶段,正盛邪实,正邪斗争十分激烈。若气分时的抗损害反应与代偿功能一旦低落,病邪即陷入营分,所以此阶段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协助机体战胜病邪是很关键的。


肺燥肠热证
脾气虚证
脾阴虚证
脾阳虚证
脾不统血证
脾虚营亏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