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阴虚证

【概述】

脾阴虚证阴液亏虚,脾失健运,以食欲不振,腹胀便结,体瘦倦怠,涎少唇干,低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脾有阴气、阳气。脾之阳气即脾气、脾阳;而脾之阴气乃为脾血、脾之津液。脾阴虚证即是脾脏阴血、津液不足的脾阴气不足证。而临床上所称的脾阴虚证,有时是指脾之津液不足而言,也有是指脾血不足的。《脉因证治》说:"脾虚有阴阳之分,脾阴虚者,脾血消耗,脾火上炎,脾虽虚而仍热,若服温补,则火愈盛而阴愈消,必得滋补脾阴,则阳退而无偏胜矣"。所以,脾阴虚证实际上是脾脏的"阴虚阳亢"证。多由劳倦内伤所致。脾阴虚证的临床表现主要是:不思饮食、食不入化、干呕呃逆、嘈杂胃痛、口干而渴、大便干结、肌肉消瘦。舌红少津、苔黄或无苔,脉细数。脾阴虚证常见于"胃痛"、"便秘"、"吐衄"、"便血"等病证中。脾阴虚证应与"胃阴虚证"、"大肠津亏证"、"心脾血虚证"相鉴别。

【典型症状】

不思饮食,食不入化,干呕呃逆,嘈杂胃痛,口干而渴,大便干结,肌肉消瘦。

舌红少津,苔黄或无苔,脉细数。

根据病程发展较慢、食少、嘈杂、呕呃、便秘、舌红少津,脉数,即可辨为本证。

脾阴亏虚Deficiency of spleen-yin见于:呃逆,呕吐,便秘,血证,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习惯性便秘等。

【中医病机】

阴液亏虚,脾失健运。本证多由劳倦内伤,思虑过度,温热病的恢复期,及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后期等,耗伤脾脏之阴血及津液所致,进而阴虚火旺,形成本证。其病位在脾,病理属性为阴虚或阴虚火旺。

【体征】

不思饮食,食入不化,胃中嘈杂不适,隐痛,或干呕呃逆,口干咽燥,心烦消瘦,大便干结。舌质红少津,苔黄或无苔,脉细数。

【中医治疗】

滋养脾阴。

(一)内服方药:沙参麦门冬汤加减:沙参15克、麦冬10克、玉竹10克、白芍12克、天花粉15充、生扁豆15克、乌梅6克、佛手12克、甘草6克、五味子10克。以上方药,水煎,取汁250~300毫升,温服,分2~3次服用,每日1剂。

(二)加减变化:若兼呃逆,声急促而不连续,可加枇杷叶、石斛、柿蒂各10克等降逆止呕;若时作干呕,可加石斛、知母、竹茹各10克以生津降逆止呕;若大便干结者,可加瓜蒌仁12克、生首乌12克、火麻仁10克以清热润肠通便而不伤正。

(三)饮食疗法:(1)黑芝麻、胡桃仁、松子仁等份,研碎加白糖或蜂蜜适量拌服用,能润肠通便。(2)蜂蜜、小麻油等份,拌合服用,每次一匙,能润肠通便。 (3)薯蓣粥:用生怀山药1斤轧细过罗,每次将山药粉20~30克用凉开水调和入锅内置火上,用筷不停搅之,2、3沸即成粥,不拘时食用。

【施治要点】

(一)滋养脾阴,兼顾脾气:脾阴不足,养以甘淡,主以山药,补而不腻,寓补于泻。过于滋腻,恐助湿邪,有碍运化。其它平补之品,如扁豆、苡仁、玉竹、莲肉、太子参之属。再者,脾之阴阳互为依存,脾阴亏而脾气(阳)损,故在临床选用方药之时,当既要滋阴,又要注意辅以益阳(气),所谓"精中生气,气中生精",如参苓白术散即此意也。 (二)以缓为功,兼顾肝胃:阴无骤补之法,非久服多服,而难以取效。脾阴不足,应图缓功,或丸或膏,或配以食物,长期服用,以竞全功。若骤急峻补,恐反戕脾胃,又脾和胃为表里脏腑,与肝有侮乘关系,理脾之时,还应兼顾他脏,消胃火以养脾阴,石膏、黄连合以白芍、甘草等。 (三)佐以升发,兼顾服法:脾以升为健,而阴虚所用补益之品,或有沉降之性,故在大量滋养药中,反佐少许升提之品,如柴胡、升麻,则可振奋脾运,升提脾气,以收脾气旺而阴得复之功。此外,古代在对滋脾阴药物的煎煮服法,也十分注意,多只服第二、三之煎,以取甘淡之性,养脾补阴。


太阳心阴阳两虚证(炙甘草汤)
血瘀证
太阳邪热迫肺证(麻杏石甘汤证)
太阳水气上逆证(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太阳胃虚水停证(茯苓甘草汤证)
太阳脾虚气滞证(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