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胃虚水停证(茯苓甘草汤证)

(太阳)胃虚水停证(茯苓甘草汤证)

【临床表现】

主症:心悸、不渴、四肢厥逆。

副症:或汗出,小更不利,咳嗽,痰多清稀。

舌脉:苔白滑,脉弦或沉。

【诊断要点】

(1)必须具备主症。

(2)具备主症其一副症任何二项加典型舌脉。

【证候分析】

太阳停发汗不当,伤及中焦胃阳,胃阳不足,水停于中,水逆于上,凌心射肺,常致心阳不足,肺气虚弱,失于肃降,故常兼挟心阳不足与肺失肃宣之候,而表现心悸气短,喘促咳嗽,痰多清稀等。

中阳不足久之必及于肾,见肾阳亦虚终致脾肾阳虚,而表现为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小便不利,苔白滑,脉弦或沉等症。

【治疗法则】

温胃化饮,

【代表方剂】

茯苓甘草汤。

【方药加减】

心悸:临床表现为心悸气短,头目眩晕,胸中发闷,咳嗽,可依本方酌加白术茯神酸枣仁柏子仁、生地、当归川芎、芍药。

【类证鉴别】

胃虚水停证与太阳蓄水证:二者皆为停饮蓄水之证。前者为太阳病发汗不当,伤及中焦胃阳,胃阳不足,合水饮停聚,上逆于心时成,后者为太阳之邪随经入腑,影响膀胱气化功能,水道失调,水津不布所致,前者饮停中焦胃脘,但里无表,其证偏寒,主要以心下悸为主症,后者以口渴,小便不利为主症,彼有汗出口渴,少腹里急有热,但无心下悸,脉浮数,此则有汗出,口不渴,无少腹里急,心下悸为主无发热,脉沉而方浮。以上为二证的主要鉴别点。

【现代研究】

(1)日本汉方界常用于治疗胃中有振水音,眩晕,神经衰弱,各种眼疾,心悸亢进症,心性哮喘等。

(2)成都中医学院以本方合桂茯甘草大枣汤对25例心脏病心悸偏寒证者进行了治疗,其效果较佳。

(《伤寒论汤证新编》)


清阳不升证
血热证
气滞血瘀证
胞宫虚寒证
胎热证
胎寒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