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主症:眩晕,耳鸣,耳聋,泄泻,脱肛。
副症: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食少納呆,腹胀,便溏。
舌脉:舌淡嫩苔白,脉弱或虚。
【诊断要点】
(1)主症具备一项,兼症二项加舌脉即可确定诊断。
(2)其证以脾气不足,清阳之气不升,不能温养头部,肌肉以及脾气下陷的病变为持点。
【证候分析】
脾居中焦,通连上下,是升降运动的枢纽,饮食失调,劳累过度及久病耗损脾气,以致脾升降失常,清阳不升,故见眩晕,耳鸣,耳聋,泄泻,脱肛,久泄不止;脾气不足,运化失健,消化迟缓故见食少纳呆,腹胀便溏,脾主四肢肌肉,脾气不足,肢体失养,可见惓怠乏力,中气不足则少气懒言。舌淡嫩苔白,脉缓弱或虚为脾气虚弱之征。
【治疗法则】
健脾升阳。
【代表方剂】
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
【方药加减】
眩晕:其特点趕眩晕在活动后加甚,兼有气短乏力,自汗,舌淡,脉缓病等症治用补中益气汤益气升阳。
头重如裹:胸闷恶心,纳少,痰多,苔白腻,脉濡滑,为痰湿中阻,清阳之气不得升发所致。治用半夏天麻白术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以健脾升阳,燥湿化痰。
耳鸣:其特点是耳鸣如蝉鸣,或如钟鼓,或如水激,久则耳聋,兼见倦怠乏力,祌疲纳少,大便易溏,脉弱或虚,舌淡边有齿痕等症。治用补中益气汤或益气聪明汤加葛根、蔓荆子、益气健脾、升提中气。
泄泻:其持点为久泄不止,甚或脱肛,兼见面色萎黄,肢倦乏力,脘腹闷账不舒,舌淡苔白,脉细弱等症。方用参苓白术散或补中益气汤,重用黄芪、党参以益气升清,健脾止泻
脱肛:其特点脱肛久而不愈,多在便后脱出或稍用力即脱出。兼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纳呆腹胀等症。多见于久泄不止患者。治用补中益气汤,重用黄芪、枳壳。
【类证鉴别】
脾气虚证与清阳不升证:清阳不升证本属脾气虚证范畴,是脾气虚证的一种表现形式。脾气虚证是中焦脾胃功能衰弱的病理表现。其证以运化功能减低与气虚证共见为诊断依据。如食少纳呆,腹胀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等,而清阳不升证以中气不足,脾失升清的病理表现为主,如眩晕、耳鸣、耳聋、视物昏蒙。
【现代研究】
清阳不升证以上部疾病,脏器下陷多见。
(1)张泽生教授诊治经验:实发性耳聋属清气不升证,治宜益气升清,用补中益气汤加味:(2)慢性结肠炎属清气在下之证,治宜升清运脾,化湿止泻,用枳术丸加味;(3)阿米巴痢疾而有脾虚气陷之证者,治宜益气升清兼清佘蕴,用补中益气、化积异滞之剂等;(4)肠结核而有气虚下陷之证者,治宜益气升清运脾之剂;(5)乳糜血尿属清气不升证,治宜益气升提,重用参、芪、术、升麻等。
少阴阳虚寒湿证(附子汤证)
热结肠腑证
热郁胸膈证
燥热伤肺证
燥热侵袭肺卫证
热痞证(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