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主症:虚烦不眠,心中懊侬、坐卧不安。
副症:身热不甚、口不渴或微渴。
舌脉:舌苔微黄,脉数。
【诊断要点】
(1)必须具备主症。
(2)具备副症中其中一项,加典型舌脉。
(3)多见于气分余热留于胸膈或卫分之邪初传气分阶段或有汗吐下及热病新瘥劳累史。
【证候分析】
无形之邪热郁子胸臃不得发越,心神被扰,轻则虚烦不得眠,甚则心中懊侬,卧起不安。
因热势不其甚,津液未伤,或仅有轻微耗伤,故身微热,口不渴或微渴、苔微黄,脉数。
【治疗法则】
清宣郁热。
【代表方剂】
栀子豉汤。
【方药加减】
若兼有发热、微恶寒等表证,可加薄荷、牛蒡子、蝉蜕等解表通邪;
如兼津伤口渴者,可加花粉以生浄止渴;
如兼气逆呕吐者,加姜竹茹以降逆止呕;
若兼心下痞满者,可加枳实以行气消痞;
如兼中虚气少者,可加甘草以补中缓急。
【类证鉴别】
热灼胸膈证与热郁胸膈证:二者均属热在胸膈之候,但本证为热郁胸膈,气失宜畅所致,因热势不盛,津液未伤或伤而不甚,故证见身微热、心烦不眠、心中懊侬、坐卧不安,口不渴或微渴,苔微黄脉数。前者热势转盛,燔灼胸膈津液耗伤,故证见身热不已、烦燥、胸膈灼热如焚,唇焦咽燥口渴,苔黄脉滑数。本证以心烦懊侬不安为主症,前者以胸膈灼热如焚、唇焦咽燥口渴为主症,二者自可鉴别。
热灼营阴证与热郁胸膈证:二者皆可出现心烦、不眠等症,但前者系热灼营阴,心神被扰,病在普分。营气通于心,营热扰心轻则心烦不寐,重则神昏谵语,并兼有身热夜甚、斑疹隐隐,舌绛无苔脉细数。本证为热郁胸膈,气失宣畅,病在气分,无形之邪热内扰心神;轻则虚烦不寐,甚则心中懊侬,卧起不安,并见身微热、苔微黄,脉数。二证显然有别。
胆郁痰扰证与热郁胸膈证:胆郁痰扰证与本证皆有烦躁不眠的表现。但前者多见于内伤杂病,多由情志郁结,气郁痰生,痰热内扰,胆失疏泄,胃失和降所致,故以惊悸不眠,口苦呕恶,头晕目眩,苔黄腻,脉弦滑为其临床特点,而本证多见于外感病,系热在胸膈气分,郁而不宣,神明被扰,以虚烦不寐,心中懊,甚则反复颠倒,苔微黄,脉数为其主要表现,而无口苦眩晕,明怯易惊之象,临证不难鉴别。
胃经热盛证与热郁胸膈证:胃经热盛证系正邪剧争于阳明胃经,里热亢盛之候,胃热扰心,亦可出现心烦不安,但以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等“四大症”为其主要表现,心烦只是副症。而本证则以虚烦不眠,心中懊侬,卧起不宁为主症。因热势不盛,津液未伤或轻微损伤,故身微热,口不渴或微渴,与胃经热盛证之高热,大渴引饮截然不同。
【现代研究】
本证见于现代医学之感冒、流行性感冒等病,有人认为本证的病机与心胃有关。因为“心居胸中,胃连膈间,所以胸膈有热,易致心胃火燔、邪热较轻,扰及胸膈者,病机以胸膈气机不杨,心神不宁为主,即形成本证。
风热邪毒证
食滞胃脘证
髄海不足证
风寒袭肺证
肺脾气虚证
肝胆湿热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