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分类】
止吐
【性味归经】
性味:竹茹味甘,性微寒。
归经:归肺、胃、心经。
【功效主治】
功效:止吐中药竹茹有清热化痰,清胃止呕。
竹茹又叫竹二青,嫩竹用刀刮取皮,里面还青绿色的入药。 竹沥:茎砍下在火上烧,刀砍断的地方流出液体,沥就是点点滴滴的意思,液体收集起来就是 竹沥。竹黄:又叫天竹青。 青皮竹嫩的时候,有的昆虫、特殊的昆虫,在竹的茎上钻孔,这时竹吸收的养分、水分从孔流到竹的节里面,停积在里面,慢慢的干了形成不规则的结块,这就是竹黄。这三个药的功效主治非常相似,都清热化痰、清化热痰。主治热痰证,它们都表现在肺,对肺热祛痰,清肺祛痰,都可治肺热 咳嗽,但竹茹作用最缓和,竹黄强些, 竹沥最强。由于后面的两味药药材比较稀少,所以临床多用竹茹治疗肺热 咳嗽痰多。消痰,主要治心肝的热痰证,心经的热痰证最轻微的表现为心烦不眠,重的神志失常、癫痫、癫狂、昏厥,热痰闭阻心窍;在肝,往往是风痰,肝风夹痰,主要见于小儿惊风、中风、癫痫、痉挛 抽搐、喉中痰鸣。这三个药都可用,但强度也是上面顺序。竹茹消痰作用单薄,所以只用在轻症。如温胆汤,治疗热痰扰心。急重的选 竹沥或 天竹黄,
作用强。竹茹 配伍 酸枣仁、 茯苓、 远志等,治疗心烦不眠、痰热灼扰。竹黄、 竹沥主治心肝热痰证,以心神不宁为主的配清心安神的,以肝风内动为主的配息风止痉的,痰热闭阻心窍为主的配清心开窍的。这两味药还是一个不典型的 开窍药,息风止痉药。竹茹还清胃止呕,清泻胃热,降胃气,所以胃热 呕吐方中常用。止呕药多偏温,既止呕又清胃热的不多,与竹茹类似的就是 芦根、 枇杷叶。
1、清热化痰除烦,用于痰热所致的 咳嗽或心烦不眠等。竹茹甘寒,善清痰热。痰热除,肺气清肃则咳止;痰火清,心神得安则烦除,寐安。治肺热 咳嗽,痰黄稠者,常配 瓜蒌、 桑白皮等同用。治痰火内扰心烦不眠者,配 枳实、 半夏、 茯苓,如温胆汤。
2、止呕,用于胃热 呕吐。竹茹能清胃止呕,胃热 呕吐常配 黄连、 半夏等同用。若 胃虚有热而呕者,可配 橘皮、 生姜、 人参等同用,如《金匮》 橘皮竹茹汤。
3、 竹茹还有凉血止血作用,可用于吐血、衄血、崩漏等。
【药理作用】
竹茹粉对白色 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1、竹茹含对羟基甲醛及2,5-二甲氧基-对一苯醌。有止咳、祛痰及止 呕吐的药理作用;竹茹粉对白色 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均有较强抑制作用。
2、竹茹有用姜汁炙后使用者。一般认为,鲜竹茹清热除烦之力强;生用以清热化痰;姜汁炙后则偏重于止 呕吐。
【用法参考】
1、用于热痰 咳嗽,心烦不眠。竹茹药性偏寒,善于清化心胸热痰而除烦。治热痰阻肺, 咳嗽痰黄稠者,常须与 瓜蒌 、 贝母、 桔梗 <等清热化痰之品 配伍。若治热痰内扰,心烦不眠,宜与 酸枣仁 、 茯苓 、 远志 等安神及化痰药 配伍。
2、用于胃热 呕吐。竹茹清胃热,止 呕吐。治胃热 呕吐脘闷,常与 黄连 、 半夏 等清胃热,降逆止呕药物 配伍。若 胃虚有热之 呕吐者,宜与 人参等益气补脾之品同用。
【用量参考】
煎服,6~10g。生用清化痰热,姜汁炙用止呕。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