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主症:心下痞满,按之柔软,不痛。
副症:心烦,口渴,尿赤。
舌咏:舌红苔黄,脉关上浮而数
【诊断要点】
(1)必须具备主症。
(2)具备副症加典型舌脉。
【证候分析】
心下痞,按之濡,是胃脘部有痞闷不舒之感,且按之柔软而不疼痛。关脉以候中焦,浮主阳热,是为无形邪热结于心下,气机壅滞,故心下有闭塞不通之感,本证属热,故多伴有口渴、心烦、尿赤、舌红苔黄等症。
【治疗法则】
泄热消痞。
【代表方剂】
大黄黄连泻心汤。
【方药加减】
便血:临床表现为便血,色紫黯或紫黑、口苦、口渴、喜冷饮、胃脘胀闷作痛、并有灼热感、有时烦躁、头昏目眩、大便不畅、舌燥、苔黄、脉弦数时可依本方十灰散治之。
吐血:临床表现为脘腹胀满甚则作痛,吐血色红,口渴、口臭,便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可依本方合十灰散加减。
【类证鉴别】
热痞证与热痞兼表阳虚证:二者皆有心下痞心烦症状。但此证以口渴尿赤为方要症状,彼证以恶寒、汗出、脉沉迟为主症以上为二者鉴别要点。
热痞证与胃虚气逆痞证:二者皆有心下痞满症状,此证以按之柔软心烦、口渴、尿赤为主要症状,彼证以肠鸣泄泻日数十次并伴有干呕、心烦、口微渴、唯不多饮,不欲食、肢倦乏力、舌淡、脉细弱为主症亦可鉴别。
热痞证与寒热互结痞证:二者均有心下痞满的症状。但前者以按之柔软、心烦口渴、尿赤为主要症状:后者以呕吐、肠鸣泄泻、纳差、发热、口苦微渴、渴不多饮、舌色稍淡为主症,故二者不难区别。
热痞证与结胸证:此二证均有心下痞满之症状,结胸虽有寒热之别,但都是痰水饮等有形之邪与寒热邪气结于胸膈而形成。故其证属实,以心下痞硬,按之疼痛,甚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为主要症状。热痞仅是无形邪热结于心下,致成中焦气机痞寒,并无痰水饮等有形邪气相结,故属“虚痞”气痞,其证以心下堵闷,按之柔软,无硬痛感为主要临床表现。由此可以鉴别。
【现代研究】
现在本方在日本被广泛地应用于治疗诸种出血,高血压症,神经衰弱,耳鸣,眩晕不眠,各种眼病,皮肤病,癲痫,跌打振伤等疾病中。
(《汉方临床》1978年12月)
脾胃虚弱,水湿内盛证(理苓汤)
三黄汤证
肾气虚弱证(八味地黄丸)
痰浊阻肺证
大肠液亏证
大肠湿热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