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主症:身热,干咳无痰,咽干鼻燥,口渴。
副症:气逆而喘,或少有粘痰或痰中带血,头痛、胸满胁痛、心烦,或见少气乏力。
舌脉:舌苔薄白而燥,或薄黄干燥,舌边尖红赤,脉数。
【诊断要点】
(1)必须具备主症。
(2)具备副症中任何一项,加典型舌脉。
(3)有外感史,多因秋令感受燥热化火伤肺亦有因凉燥化火及风温伤津化燥而成者。
【证候分析】
燥热伤肺,热盛于里,肺津受伤,清肃之令不行,故见身热,气逆而喘,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咳出。咳甚损伤肺络则痰中带血。正如雷少逸所说:“咳嗽胸痛,痰中兼血,是肺络被燥火所劫。”燥伤津液,气道失于濡润,故鼻于咽燥。热邪上扰清空则头痛,热壅于肺气机不利则胸满胁痛热灼阴伤,故心烦口渴。肺为热灼,耗伤肺气则见少气乏力。苔薄黄而干,舌边尖红赤为燥热在气分,津液耗损之象。若燥热迅速由卫及气,苔未及转黄,阴津已伤,则苔薄声而干,脉数为里热之象。
【治疗法则】
清肺润燥。
【代表方剂】
清燥救肺汤。
【方药加减】
若胸胁痛者可酌加旋复花、橘络。
痰多而粘者酌加贝母、瓜萎。
【类证鉴别】
燥热侵袭肺卫证与燥热伤肺证:二者皆有干咳、咽干鼻燥口渴等症,但前者系燥热初袭肺卫,肺气失宣,属卫分证。既有发热,微恶风寒,少汗、干咳等肺卫见症,又有口、鼻咽、唇等津液干燥征象。后者为肺经燥热化火,灼肺伤阴,属气分证,故发热而不恶寒,咳嗽较重,甚则痰中带血,气逆而喘,胸满胁痛,口渴等阴津受伤之象也较重,其中有无恶寒,咳嗽的轻重、是二者鉴别的关键,
痰热壅肺证与燥热伤肺证:二者皆可出现肺经症状,但前者为外邪犯肺,郁而化热,炼液为痰,或素有宿痰,久郁生热,以致痰热相搏,壅阻肺气,肺失清肃,故见咳喘息粗,痰多稠黄,或有热腥味、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其特征。本证系燥热灼肺伤阴之候,故以咽于鼻燥,干咳气喘,或痰少而粘,苔薄白而燥或薄黄干燥,脉数为特点临床上泾渭分明,不难鉴别。
肝火犯肺证与燥热伤肺证:二者均可出现胸胁疼痛,干咳,甚则痰中带血等症,但肝火犯肺证属内伤,多由情志不遂,气郁化火,黑灼肺金所致,故除上述症状外,必见急躁易怒,头晕,目赤,口苦,脉弦数等肝火内炽的表现。燥热伤肺证属外感,多由外感燥邪化火灼肺伤阴所致,故除肺系见症外,咽喉干燥、鼻燥、齿燥、口渴等“燥胜则干”之症,较为突出,而肝火炽盛的表现。
【现代研究】
温病之燥热伤肺证可见于急、慢性气管炎、肺炎等疾病的某一个阶段,古今医家多以清燥救肺汤治之。但蒲辅周在多年临床实践中体会到:“温燥言其秋后久晴无雨,秋阳过盛。人感之咳嗽、咽痛,宜润。不必用清燥救肺汤全方,仿清燥救肺汤,多用玉竹、芦根、竹叶、枇杷叶、花粉。黄连、黄芩、等,苦化燥,不宜多用,多则伤津化火蒲氏之经验,值得效法。
心脾两虚证(儿)
肝肾阴虚证
气滞痰凝证
风热外袭证
厥阴上热下寒证
肾气不固(完带汤)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