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主症:心悸怔忡,尿少浮肿。
副症:畏寒肢冷,精神萎靡,唇甲青紫,腰膝酸软。
舌脉:舌质青紫暗淡,苔白滑,脉沉微。
【诊断要点】
(1)必须具备主症。
(2)具备全身虚寒象的特点。
(3)多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由年高体弱而致。
【证候分析】
心君火,肾为命火,心肾之限协调共济,经温煦脏腑、运行血液、气化津液。
由于年老体弱,阳气衰微,心失温养;或因心肾阳虚,水气内停而见悸怔忡;
心肾阳虚,而致肾阳不能气化水液,水液内停,故尿少;水液泛于肌肤则浮肿:
心肾阳虚,形体失于温煦,则畏寒肢冷;阳气虚衰,则见精神萎糜;
阳虚水气内盛,运血无力,血行瘀滞,故唇甲青紫;
腰为肾之府,肾阳不足,腰膝失养,故腰膝软;
舌质背紫暗淡、苔白滑、脉沉微均为心肾阳虚之征象。
【治疗法则】
温补心肾。
【代表方剂】
真武汤、保元汤、济生肾气丸。
【方药加减】
惊悸:其临床表现为心惊不宁,头晕,动则气喘,面色白,形寒肢冷,小便不利,浮肿,舌质淡或青紫,舌苔白滑,脉沉微细。治用真武汤加桂枝、龙骨、牡蛎、泽泻等。
肺痨:本症因年高体弱,心肾阳虚而致。其特点以心慌息少气喘,面目肢体浮肿为主。兼形寒肢冷,面色白,五更泄泻,男子阳痿等。拟温肾阳,养心气,当用济生肾气丸加党参、桂元。若动则哦息甚者重用五味子,加破故纸、胡桃肉、豆蔻;五更泄泻者加肉桂、破啐纸;阳痿者加巴戟天,仙灵脾。
汗证:其临床表现为自汗或盗汗,身冷汗凉,或身温如常而汗冷,或汗后心下悸,身润动,腰膝软,阳痿,小便频数,舌质淡,脉沉细。多由年老体弱,心背阳衰,营卫不和,膝理开阖不利而致。治用真武汤与保元汤加浮小麦、煅牡蠊以敛汗治标。
奔豚:其主要原因为心肾阳虚,水寒之气无制,上凌心胸而致。临床表现可见形寒,脐下筑筑跳动,小腹冷痛拘急,旋即有气从少腹起上冲心胸,或者上冲咽候,发作欲死。舌苔白滑,脉象弦紧。治宜温心肾之阳,泄奔豚气,方用理中汤去术加肉桂、赤茶。
【类证鉴别】
老年脾肾阳虚证与老年心肾阳虚证:脾肾阳虚证其临床表现以面色白,形寒肢冷,腰膝软,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小便不利,肢体肿胀,甚则形成雎胀为特点,多由年高体弱,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阳;或脾阳虚衰,累及于肾,导致脾肾阳虚。其中面色白,形寒肢冷,小便不利,腰膝软先趋症状,均与心肾阳虚相同。但脾肾阳虚证由于脾失湿运,水反为温,谷反为滞,故出现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甚者出现雇胀等症。心肾阳虚证则由于心阳不振引?穑